【學生輔導】小學生接受朋輩調解員訓練 學習同理心化解衝突
香港中文大學與香港家庭福利會(家福會)曾經透過研究發現,本地高小已經出現校園欺凌情況。所以在中學推行朋輩調解計劃超過10年的家福會,自2013年起,就跟恒生銀行合作,在小學推行「恒生 —家福青少年調解計劃」,將調解知識及早帶入高小,訓練小四至小六學生成為「朋輩調解員」。
攝影:黃寶瑩
計劃推行至今,已有來自100間小學、近1,700名高小學生受訓成為「朋輩調解員」。家福會學校社工洪欣欣(欣欣Sir)指,學生會接受10小時的訓練,又會特別為學生調整內容程度,「為了讓小學生更容易吸收相關技巧和知識,訓練中會利用烏龜、小熊、貓頭鷹及鯊魚等動物扮演不同角色;又會運用「幾多把火」來比喻生氣的情緒。」
找出「頭心腳」 以實例作角色扮演
在訓練課堂之中,學生首先要了解朋輩調解員的角色和守則,又會認識如何處理情緒。最重要的,是一些調解技巧,例如要找「頭、心、腳」。「頭」即是朋輩調解員首先要詢問衝突雙方發生什麼事;然後「心」就要回應衝突雙方的感受,讓同學感受到朋輩調解員明白他們有不快,想幫助他們;最後「腳」就是朋輩調解員要了解衝突雙方想事件結果如何,想關係繼續惡劣還是想和好。欣欣Sir指,當衝突雙方都把「頭、心、腳」說出來後,大家的情緒都會得到緩和,明白對方不是有心故意,最後更易妥協達成共識。
另外,學生還會認識校園中會發生什麼衝突,學習同理心、聆聽技巧,以及進行角色扮演。欣欣Sir指,當中所運用的衝突例子都是從學生中收集回來,例如在校巴上的爭執、課室中爭桌椅、桌子上越界等。部分同學扮演衝突主角,另一部分就擔當朋輩調解員,嘗試調解個案,社工導師們就會在旁指導及提出建議。
風紀當朋輩調解員 在前線處理糾紛衝突
有學校就希望以部分高年班同學擔任大哥哥大姐姐的角色,獲取朋輩調解的知識後成為榜樣,而風紀經常第一身接觸同學之間的糾紛和衝突,所以就安排了部分風紀參加朋輩調解訓練。聖公會何澤芸小學學校社工鄭家欣姑娘指,過往有低年班家長反映校內的風紀很嚴苛,令小朋友很害怕,但接受訓練後風紀處理低年班同學之間的衝突有所改善,跟他們的關係都有緩和。「以前小朋友會覺得風紀姐姐好惡,現在就會覺得他們好好,會跟風紀分享食物,很直接看到低年班學生喜好的轉變。」
「而且,本身很多同學都不明白為何要遷就同學、原諒同學,風紀就會解釋他們的行為可能會令其他同學不愉快。」鄭姑娘又指,風紀初期處理了同學之間的糾紛,能夠減輕老師的負責,「他們會跟老師說:『風紀姐姐已經處理了,我已經跟同學道歉了』,老師只需跟進後期的教育工作。」
小五生成為朋輩調解員 由自我中心變得有同理心
小五學生黃柏仁就是其中一位受訓成為朋輩調解員的風紀。身為獨生子,媽媽指柏仁從小都較為自我中心,做事比較衝動。不過小五接受了朋輩調解訓練後,性格行為就有所改變,變得更有同理心、遇到衝突會先冷靜下來尋找解決方法,更會懂得站在別人的角度看事情,跟同學之間的關係亦有所改善。
柏仁媽媽指,柏仁間中會從校巴下車後在街上跟同學吵架,令她大感尷尬;但現在柏仁不會再衝動,會先「停一停,諗一諗」,嘗試站在別人的立場想多一步。另外,有一天放學下雨,柏仁看見有兩兄弟沒有帶雨傘,就想:如果我自己用一把雨傘,就只可以遮到一個人,但如果借給兩兄弟,這把傘就可以遮到兩個人。於是他就寧願自己不撐傘,把雨傘借給他們,自己用家課袋當擋雨。在家中,雖然被父母責罵完柏仁都會發脾氣,但有時冷靜過後,他除了會跟父母道歉,還會告訴父母他知道他們這樣做只是為他著想,思想變得更為成熟。
柏仁自己也有分享自己擔當風紀的處事手法:「之前看到有風紀,明明同學犯了小事,但就重罰他們。如果是我罰的話,不會罰太久,最多一分鐘,因為太久同學們就會失去整個小息,好慘。他們可能只是貪玩而已。」無論社工還是柏仁媽媽,看到柏仁有這個轉變都感到十分欣慰,畢竟小朋友從小培養同理心,對他們日後成長必定有幫助。
計劃除了訓練高小生學成為朋輩調解員,又針對初小學生(小一至小三),製作故事繪本及加插故事講述環節推廣朋輩調解知識。今年更推行「校本進深訓練」,重點培訓教師為導師;以及首次舉辦小學調解比賽,深化應用。
另外,計劃將於2018/19年度推出全港首個朋輩調解流動應用程式「調解研究所」,讓大眾透過遊戲、故事及問答等輕鬆有趣的方法,認識調解的基本槪念;該程式同時設有教學模式,助教師及學生調解員在新學年於小學的電子教學課堂上,教導學生以調解處理衝突,提升他們的情緒管理及溝通技巧。
《香港01》App,瀏覽更多親子資訊,立即下載: 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