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者學蒙特梭利湊孫  70歲婆婆驚覺:原來我唔識湊細路(有片)

撰文:李欣愉
出版:更新:

早上10時,20位老人家已安坐在課室,專心地看着筆記,拿着筆記下每個重點,他們正在上的,是由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開辦的「全家寶」長者培育訓練,這課程不是要把長者訓練成為家務能手,而是成為新一代湊孫高手。主講社工梁敬文和導師霍健明根據蒙特梭利教學法設計課程,並自創出一系列的家居小遊戲。
蒙特梭利教學法是意大利教育家瑪麗亞蒙特梭利於19世紀發展,主張透過日常小遊戲,訓練幼兒的專注、秩序、協調和獨立,從而建立衣食住行各方面的自理能力。並將零至六歲分為多個「敏感期」,方便成人因應不同階段設計有吸引力及啟導性的遊戲。
攝影:潘思穎、李欣愉

今次的全家寶課程以訓練前三指和手眼協調為主,而所用到的工具都是一般常見的家居用品,如碗、鉗子、紅豆黃豆,玩法亦相當簡單,就是要把一碗豆,用湯匙運到另一隻碗。這在大人眼中極之「小兒科」的活動,當中卻大有學問。首先要示範如何用拇指、食指、中指握穩湯匙;然後從外向內盛起豆,再送到另一隻碗;完成後再把一切還原。當中的要訣,是每一步也要向孩子詳盡解釋。

把簡單的動作仔細分拆,對大人來說可能有些繁複,甚至覺得有些小題大做,但對小孩來卻是未曾接觸過的新鮮玩意,仔細的步驟或許是一個小挑戰,吸引孩子要按步完成才能過關。這些小遊戲除了訓練自理能力,還能訓練前三指、小手肌和空間感,最終目的,其實是為小孩日後執筆寫字打下基礎。

只要變換工具,便能成為一個新遊戲。(蒙特梭利)
鄭錦華婆婆(左)與同學林秀容婆婆成為好朋友,當日更相約下課後一起到澳門。(蒙特梭利)

花時間同孫兒玩

剛滿70歲的鄭錦華婆婆有一子一女,現時有兩名外孫(八歲半及一歲半),為了家中年幼的細孫女,她特意來上堂學習。「現在覺得大孫有點不妥,性格很自我,可能是忽略了幼兒時期的互動。」她回憶從前自己的一對子女,都不會花太多心思在他們身上,為了賺錢會在家中穿膠花,把兒女放一旁,用眼看着便算,現在才驚覺照顧小孩大有學問,甚至有點愧疚:「以前覺得自己盡咗力,而家先知原來要咁教,自己都唔識湊細路!諗返有啲慚愧、覺得愧對仔女。」

看到導師詳盡的示範,鄭婆婆開初亦認為有點小題大造,「要教得咁詳細咩?自自然就會識啦!」但當親手嘗試,回家又與孫女互動後,才領略到當中的好處:「真係愈老愈覺得自己唔識嘢,而家會多啲耐性,花多啲時間同孫女玩。」

設計日常生活訓練要點

容易操作
與四肢比例相乎
顏色協調
要有出錯的機會
要引發延伸活動

長者設計的小遊戲都非常有趣。(蒙特梭利)
好學的老友記紛紛拿出手機拍下作參考。(蒙特梭利)

現今父母工作繁忙,經常需要長輩幫忙照顧及教育小孩。但上一代家長的教育多以摸仿、打罵為主,又慣用含糊的指令表達要求,往往與現代父母出現意見分歧:「例如媽媽叫小孩洗澡洗快啲,到底『啲』是多久呢?五分鐘?十分鐘?當小孩不能理解而未能達到父母要求,卻會認為是頑皮。」主講導師霍姑娘表示,怕危險和無耐性是很多長輩的通病,例如讓小孩用膠杯,怕打破玻璃杯後要負責「執手尾」:「其實只要教好小孩拿玻璃杯的方法便不會打破,即使出了意外,亦是一個成長。」

蒙特梭利日常生活培訓入門將於5月6月再開新課程,有興趣的長者可填寫以下表格參加:
https://goo.gl/K1Benu

不同的杯子、水壺各有不同的用法,只要懂得拿穩和正確的斟倒方法,便不怕弄濕檯面。(蒙特梭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