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M教育‧有片】學生上堂吹膠杯玩鹽 校長:更能提升學習成果

撰文:陳樂希
出版:更新:

STEM教育代表以科學 (Science) 、科技 (Technology) 、工程 (Engineering)及數學(Mathematics)四個範疇,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創意和解難能力,以及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2015年施政報告提出推動STEM,教育局便隨之發放一筆過十萬元津貼給所有小學進行推廣。在香港這個考試導向型的教育制度下,推行STEM這種體驗式教育的反應是如何呢?
佛教慈敬學校自去年9月開始正式推行STEM,學生們非常享受邊玩耍邊學習,家長亦認為這能夠提升小朋友的學習興趣。校長及老師們都樂見STEM的效果,但坦言政府在政策及資源支援上仍十分不足。這天,記者走進校園,跟一班小學生一起上課,親身體驗STEM的學習樂趣。
攝影:潘思穎

+11

「啊……」
這不是小朋友的吵鬧聲,也不是他們的慘叫聲,而是老師帶領一班小一學生唸的「咒語」。他們輪流手執一個膠杯,賣力地對着膠杯喊叫,穿着實驗室白袍的李老師,帶領學生一起觀察杯中小膠珠的狀況。問及學生們觀察到小膠珠發生什麼狀況時,大家都異口同聲說:「震動!」。眼見學生們都有仔細觀察實驗,李老師便隨之作出簡單的解說:「聲音所發出的震動會傳到空氣裡,震動從空氣傳到紙杯的底部,紙杯裡面的小膠珠才會感受到震動而跳起來。」

有小朋友發現在輪流「唸咒語」時,其他同學杯中小膠珠跳動的樣子跟自己的不一樣。李老師見狀便說:「你聽聽你跟旁邊的同學聲音相不相同?李老師跟你的聲音不一樣,所以每個人杯中的小膠珠跳動的模樣都不同。」這樣,老師很自然地帶到下一個實驗。

食鹽也能做實驗

范副校長拿出一個用黑色垃圾袋和保鮮膜覆蓋着的大膠盤,在上面撒鹽巴,然後請學生預測上面的鹽巴會怎樣。一位學生回答:「我們發出聲音,鹽會震動」,另一位又說:「鹽巴會變出不同形狀。」小朋友得到第一個實驗的經驗,大概都能預測得到實驗結果。之後,范副校長便邀請不同學生輪流上前,向膠盤大喊。學生成功讓鹽巴跳動後,她又引導他們改變聲線大小和聲調高低,讓鹽的形狀有所變化。小朋友每次看到同學變出不同形狀的鹽,都十分雀躍,「嘩」聲四起。

實驗中,當我們發出聲音時,嘴巴附近的空氣會產生震動,震動從空氣傳送到膠面使其震動,同時帶動鹽巴震動,形成特別的圖案。而鹽巴出現不同的形狀,是因為每個人的聲線不同,震動到的膠面空隙亦不同。實驗後,老師跟學生一起完課後研習,重溫實驗的步驟,並讓學生以文字及圖像記錄個人感受。

最後,老師還有一個小實驗讓小朋友帶回家跟父母分享。他們用紙摺出小象鼻,向紙張中的空隙用力吹氣,發出像小象叫聲般的聲音。空氣經過紙張的縫隙時產生震動,繼而發出聲音。情況如我們說話時,空氣經過聲帶產生震動,發出聲音。學生們從實驗連繫到自己本身說話發出聲音的原理,玩得盡興之餘又能學習知識,輕鬆愉快的STEM科學實驗課隨着一陣小象叫聲結束。

由左至右:Cyrus、Kary、Yoyo、Lyndon

除了小一,學校其他班級都有推行STEM。記者跟小四和小六的學生聊天時,他們很積極分享上STEM實驗課時的感受。自製滑翔機是小六的Kary最喜愛的實驗,「我們平常只聽過飛機,沒有聽過滑翔機,那次是一個新鮮的體驗。製作滑翔機時要找重心,平衡好才可飛得好。玩的同時可認識更多科學原理,所以我很喜歡STEM。」小四的Lyndon則覺得STEM的特別之處是可以自己動手做,邊玩邊學習。而同樣是小四的Yoyo,覺得經常坐在課室裏很沉悶,做STEM實驗可以讓他們休息一下。

學生在學校愉快學習,當然會回家跟父母分享。家長陳太表示,小朋友回到家都會很踴躍地跟她說上課的情況,更會把實驗帶回家跟弟弟一起玩。有時候小朋友帶回家的實驗家長未必懂,需要小朋友反過來教父母,變相增加了親子互動和溝通。而另一位家長林生則認為小朋友的學習興趣是最重要,「強逼小朋友讀書背書,他們都不知道自己學了什麼。他們有興趣的話,願意學習,才會學得好。加上有實驗讓他們地從體驗中吸收知識,學習效果會更加好」。

鄺志良助理校長(右)是推動校內STEM發展的主力,莊聖謙校長(左)看到同事的努力,更希望政府能多撥資源給小學發展STEM。

重視體驗式學習及家長教育 

「愉快有效地學習」是學校課程改革其中一個宗旨。莊校長指出,現時香港教育面對最大的問題是學生對學習失去興趣,他認為初小的階段應該要釋放空間給小朋友提升學習興趣,不應只著重紙筆評估的成績。他指STEM是「learning by doing」,體驗式的學習既可以讓小朋友玩得好開心,家長又可看到他們的學習成果,正正達到課程改革的宗旨。老師們表示,以前的教學方式有拉牛上樹的感覺,但課程改革後,學生表現比老師更踴躍,可見體驗式學習的成效顯著。

除了學生在校愉快學習,學校也十分重視家長教育,因為家長的看法會形成社會壓力。莊校長指如果沒有家長的配合,家長的思維不變的話,單靠學校是很難成功改革教育制度。所以推行STEM等多元化活動時,要讓家長看到教學方式的改變和成果,建立家校互信關係。學校希望能與家長同行,讓小朋友無論在家中還是在學校裏,都是在同一理念下成長。

樹木最重要是根,資源不應只放在樹上而不放在根
佛教慈敬學校校長 莊聖謙

早接觸早啟發 但資源有限難以大力發展

莊校長認為讓小朋友在初小階段接觸STEM,可以早些啟發小朋友,讓他們放遠目光、勇於懷有理想。他指因為社會金錢至上的氣氛,令香港小朋友很少立志當科學家,「他們沒有想過自己原來可以更偉大,貢獻人類,改變世界,所以我們要給小朋友一個夢」。

雖然有不同機構在教材和培訓上施以援手,但政府撥出的資源十分有限。莊校長指,政府只因應每年的盈餘而發放一筆過的津貼,但STEM不能「放煙花式」發展,嵌入課程中長線發展才是最關鍵。另外,他又指政府投放較多的資源於中學、大學,但「樹木最重要是根,資源不應只放在樹上而不放在根」,政府應在小學階段、小朋友好奇心的萌芽時期發展他們的學習興趣。他建議政府可以邀請商界、非牟利團體或其他教育機構,跟學校合作發展。而最終STEM要在學歷認可上有地位才可以持續發展,否則便會漸漸消失於一個考試導向的社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