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媒暗示押後中歐峰會避談香港 歐盟缺乏「明確」對華政策?

撰文:趙觀祺
出版:更新:

國家主席習近平於6月3日晚與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通電話,兩人同意因應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押後原定9月在萊比錫(Leipzig)舉行的中歐峰會。
法國《世界報》於6月5日就此發表社評,題為〈歐洲人面對中國長城〉,行文若有所指,開玩笑說新冠病毒「腰背有力」,暗示其作為禁制或延遲集會的理由,承擔了許多「政治決定」,小則有香港禁止六四周年晚會,大則有默克爾先是拒絕於6月底赴美出席G7峰會,之後又以同一原因押後中歐峰會。

歐盟去年稱中國為「系統性對手」

社評提到歐盟去年稱中國為「系統性對手」,內文集中提及兩個衝突點:中國招徠中歐和巴爾幹半島諸國,建立「17+1」機制進而對歐盟分而治之;歐盟已經不能再對涉及價值觀的爭議視而不見,例如香港及維吾爾族問題。

2019年4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左二)到訪巴黎,與法國總統馬克龍(右二)、德國總理默克爾(右一)和時任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左一)舉行會談。

至於全文主旨,《世界報》沿用一貫論調,將中歐關係置於更宏觀的中美歐三角關係,也重申一貫結論:面對中美新冷戰陰霾,歐洲不願意如華府般公然對抗北京,甚至不如意「選邊站」,而解決辦法是開始擬定對華明確政策,比起聲浪大實效少的大型峰會更有用。

甚麼是「對華明確政策」呢?《世界報》說得很含混,甚至未有明言「歐盟應協調一致」之類過往常見論調,取而代之的是,「歐洲人」在制定對華政策時,應該考慮到「他們自身的力量」、「他們的利益」和「他們的價值」,而法國則以「保證與要求」雙重方針為本。

華為風波展示如何「維持平衡」

就歐盟以疫情為由延遲峰會,社評有提到的是,實際上該會議可能會觸及美國和香港兩大燙手山芋,同時又不見得可就此得出實質成果。社評沒有提到的卻是,《中歐投資協定》多年來談判不順,到中美貿易戰後又開始加速,本來最樂觀的預期是在本年中歐峰會簽署,而中方迄今仍表示以今年完成談判為目標。

按圖了解專家防疫招式(【防疫】摸面易中招!不自覺每小時會摸23次!教你4招戒自摸):

+32

就事論事,歐盟經常被指對華政策不夠明確,也被認為是各自為政,但如果從「維持平衡」一面看,27國應對中國的手法其實很明確也很一致;中國是客戶,美國是盟友,這條金科玉律仍然顛撲不破,問題在於如何防止客戶威脅歐盟的政經勢力,同時如何拒絕盟友有危害歐盟生意利益之虞的要求。

美國提不出替代方案,卻要求歐盟公開封殺華為,等於要27國得罪中國,並承擔額外5G建設和營運成本。可是中國早年「爆買」歐洲高科技企業仍歷歷在目,歐盟要應付美國壓力,又要防範北京於經貿領域進一步佔上風,於是乎修訂更嚴格的資訊安全規則,不公然踢走華為,也不讓其參與5G核心業務。

對香港示威者深表同情愛莫能助

香港問題也是同一原理。美國要單方面制裁是美國的事,歐盟需考慮到香港事務實在屬於中國主權範圍之內,二則中歐投資協定之類實利事務玆事體大,所以27國頂多發表一個得體聲明,止於表示嚴重關切之類。法國和德國更在此時通報中歐領袖通電話,以示仍對華保持緊密聯繫,不踰雷池半步。

冠狀病毒在不同環境存活情況(【防疫】摸面易中招!不自覺每小時會摸23次!教你4招戒自摸):

+9

由此可見,歐盟不是缺乏「明確」和「一致」的對華政策,而是當事態上升到價值觀爭議,「維持平衡」與「堅守原則」在他們看來或者有矛盾,而「歐洲人」就此仍心存些許糾結。

這種心態即見諸於《世界報》5月23日的社評,發表於北京宣布推行港版《國安法》之後,題為《香港,中美角力的受害者》,內文對香港示威者的處境深表同情,同時批評美國企圖從中漁利,無助於緩和北京的對港政策之餘,更會刺激中方更強烈反擊。文末提到歐盟的反應,社評的結論則是:然而歐洲看來都無法「令北京聆聽理性的聲音」。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