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探秘】屈原不是「中國人」?「楚國」與「中國」之辯

撰文:許陳品
出版:更新:

此前剛剛過去的端午佳節,台灣民眾除了「取午時水」、「正午立蛋」、「穿木屐躦鯪鯉」,還討論起了戰國晚期投江殉國明志的詩人屈原(約公元前343-約前278年)的身份:他究竟是「楚國人」還是「中國人」?

清殿本屈原畫像。(維基)

近日民進黨籍高雄市議員高閔琳在臉書(Facebook)上與網民爭論,起因是網民批評高閔琳參與社區端午節活動,「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還過端午節」,高閔琳回嗆「你知道屈原是楚國人不是中國人,屈原是楚獨份子嗎?」無獨有偶,民進黨籍桃園市議員王浩宇也堅持「屈原是楚國人、不是中國人」的立場,並指稱「屈原是楚獨份子,想要脱離周朝獨立」。歷史上,屈原當真不認為楚國屬於中國、自己也不是中國人嗎?楚國真有想要脱離周王朝獨立,達到所謂的「楚獨」呢?

西周初年分封建楚國 屈原為楚國公族

眾所皆知,周武王姬發(約公元前1046—前1043年)約於公元前1046年前後,在牧野之戰擊敗商王帝辛(紂王,約公元前1075年—前1046年在位)後建立周王朝。由於上古時期交通不變、信息流通不發達,加上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未臻近現代的水平,於是採取分封建國(封邦建國)的形式管理周天子所鞭長莫及的廣土眾民。

高閔琳在Facebook發言:「你知道屈原是楚國人不是中國人,屈原是楚獨份子嗎?」

武王克商不久後逝世,起源自周原(今陝西寶雞鳳翔、岐山、扶風縣,以及咸陽市武功縣)的周人,勢力在東方立足未穩,加上帝辛之子武庚聯合「三監」(管叔鮮、蔡叔度、霍叔楚)和殷商舊地東夷的徐、奄、薄姑等方國,一同叛亂反周。迨周公旦東征勝利,周代實行第二次封建—「重定封國」。而 「封建」一詞最早見於《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富辰的話:「昔周公吊二叔之不鹹,固封建親戚,以藩屏周」,作為周文王、周武王時期的功臣後裔,熊繹被封為「子楚」(楚國國君)、並賜予「子男之田」(子爵),足見最早分封親貴功臣建立楚國,就是為了拱衛周王室。

既然楚國作為周王室的屏障而誕生,那麼楚臣屈原是如何認知自己的身份呢?在中國的「三皇五帝」中,顓頊為黃帝軒轅氏之孫,被封在高陽(今河南開封杞縣),故稱高陽氏。楚國宗室來自高陽氏之後,而屈原在其傳世名作《離騷》裏自陳家世來歷是:「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代表屈氏一族與楚國宗室同族,只是其先祖屈瑕受楚武王(公元前740-前690年在位)封於屈地,才以屈為氏。

民進黨籍桃園市議員王浩宇也堅持「屈原是楚國人、不是中國人」。

楚國與中國 此「國」非彼「國」

如此看來,楚國為周王室的屏藩,屈原又是楚國公族,但楚國這個「國」究竟是什麼性質?與我們現在習以為常在講的「中國」又有何不同?任教於台灣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的歷史科教師蘇信宇表示,「中國」二字最早出自於西周的青銅酒器何尊的銘文:「餘其宅茲中或,自之乂民」,「或」為「國」的本字,也是「國」的金文寫法,所以「宅茲中國」的意思是,武王克商後祭天,「以此地做為天下的中心、統治民眾」,而何尊記載了周成王營造成周(雒邑,今河南省洛陽市)之事,天下的中心就在伊何、洛河流域,這是「中國」作為地理區位稱呼的階段。

何尊為西周早期用來祭祀的青銅酒器,原物主是一位名叫「何」的貴族,作於周成王五年(公元前1033年),為迄今發掘最早的有明確紀年的青銅器,也是「中國」二字(黃色框內)最早的出處。現藏於陝西省寶雞青銅器博物院。(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不過到了春秋中期以後,「中國」從地理區逐漸變成文化概念,例如孔子作《春秋》稱:「諸侯用夷禮,則夷之;夷而進於中國,則中國之」,證明區別夷夏的標準不在血緣,而在對中華文化的認同上。這個觀念一直持續到清入主中原後,由於當時知識分子認為滿洲人滅明後摧毀了中國文化,周邊的朝鮮、越南、日本甚至認為自己才代表「中國」。因此,當春秋晚期楚莊王(公元前613—前591年在位)「問鼎」周室、欲移九鼎於楚時,代表他既重視代表天下九州的九鼎與周代禮制,又想取周天子而代之、成為「中國」這個「天下」體系的共主(僭號稱王),而非要從周王朝的封建禮制中獨立出去,否則何必問鼎周室,大可完全斷絕與周王室、中原各國的聯繫。

中國歷史學家葛兆光在其著作《何為中國?疆域、民族、文化與歷史》亦提到:

到了華夏禮樂成熟的周代,南蠻北狄西戎東夷仍然頻頻進入華夏,……『信巫鬼重淫祀』的楚人,也漸漸進入周王朝的文化範圍……楚子居然試圖覬覦周王朝王權的象徵物九鼎,也說明當時各個族群已經是同一政治共同體『中國』(周)的組成部分。
葛兆光,《何為中國?疆域、民族、文化與歷史》

依此邏輯和時序推演,戰國晚期的楚國公族屈原,絕對也認同「文化中國」的意涵—楚國也屬於中國。蘇信宇比喻,高雄是台灣島的一部分,但絕對不會將高雄的位階抬高到與整個台灣等量齊觀,故也不至於出現只認同自己作為高雄人、同時又否定自己是台灣人的狀況。

至於我們今日稱呼的英國、美國、德國、法國等「國」,台灣嘉義大學應用史學系教授吳昆財指出,這是在三十年戰爭(1618—1648年)結束,由1648年簽署《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後所發展出來的「主權國家」(sovereign state)等國際體系觀念,不僅國與國之間有清晰詳細的國境線,各國領土彼此接壤、不存在模糊空間,且在外交上所有國家一律平等,並非明清時期朝貢貿易制下的宗藩關係,或是與由分封形成的「列國並立」共宗周天子之體系完全不同。吳昆財痛批,將公元前4世紀中國的「列國」,拿來與17世紀「主權國家」相提並論,完全是時空錯置、指鹿為馬。

回到民進黨籍兩位議員聲稱「屈原非中國人」、「屈原是想脱離周朝獨立的楚獨份子」等說法,這也突顯未能正確理解歷史語境、徑自張冠李戴,不僅錯得離譜,還以近代才出現的觀念生搬硬套在上古時期,除了貽笑大方,亦非面對歷史時應有的謹慎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