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中共黨報「勿謂言之不預」:是對台最後通牒嗎?

撰文:孫飛
出版:更新:

繼一場破獲數百起台灣間諜竊密案的「迅雷-2020」行動之後,中國官媒《人民日報》在2020年10月15日第7版處一篇文章使用了一語「勿謂言之不預也」,在中國輿論場中激起一波呼籲和期待國家統一的熱潮。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人民日報》使用「勿謂言之不預也」一詞之後,都會有非常重大的事情發生。在台海形勢已經比較緊張的背景下,大陸會有怎樣的動作尤其值得留意。

《人民日報》是中共中央委員會的機關報,在中國政治圖譜裏的分量較重,其發聲往往能夠代表中國高層的權威態度。該報在10月15日所發引起廣泛關注的文章標題為《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吿台灣情治部門書》,署名「安平」。

《人民日報》的筆名頗有講究和用意,「平」字出現頻率較高。一般認為,「任仲平」暗指《人民日報》重要評論,「國紀平」指的是國際評論,「柯教平」則是指科技教育評論,其中的「平」皆有「評論」之意;.「皇甫平」則指黃浦江評論或有輔助曾任中國最高領導人的鄧小平的意思,其中的「平」既有「評論」之意,也有鄧小平之意。「安平」的署名則是首次出現,可能意指大陸國安機關的評論,或也有期望兩岸安全、和平之意,是否與當前中國最高領導人習近平有關則難以知曉。

不過,不論是文章標題裏的「吿台灣情治部門書」的文字格式,還是文中的「勿謂言之不預也」,都不是大陸官方輕易使用的詞彙,如今同時出現,無疑傳達出了鄭重和鮮明的態度,也釋放了分量很重的信號。

歷史上中國大陸發出過五次《吿台灣同胞書》。第一次是由大陸的台灣民主自治同盟在1950年2月所發,首次提出要完成解放台灣的任務;之後三次是以「中國國防部」的名義,在1958年10月至11月間所發,其中第二次是在兩岸第二次台灣危機之中「金門炮戰」結束次日,由毛澤東所寫,以時任國防部長彭德懷的名義發表,警吿了台灣與美國的合流;第五次則是在1979年1月中國改革開放之初,由中國人大常委會所發,呼籲兩岸統一和互通交流。

第五次《吿台灣同胞書》後40餘年,大陸再未有「吿台灣同胞書」發表。時至2019年1月,第五次《吿台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之際,大陸隆重舉辦了紀念大會,習近平提出了實現統一的5點主張,被認為啟動了兩岸在新歷史時期促進統一的進程。

與前五次《吿台灣同胞書》不同,此次「吿台灣情治部門書」僅是指向「台灣情治部門」,範圍要小得多,但也更具體和聚焦。考慮到不久前的「迅雷—2020」行動正是由大陸國安機關組織實施,此文很可能是出自大陸國安機關之手。如果將有後續事態發生,也將是大陸國安機關對「台灣情治部門」的又一次行動。

至於文中的「勿謂言之不預也」,在歷史上也多有出現,由於其後發生過多次軍事行動,在很多人看來,該詞已是中國官方的一個外交術語,代表了最嚴厲的警吿,甚至暗示動用武力。因此,《人民日報》此文,已經帶有比較強烈的「最後通牒」意味。

例如,在20世紀50年代初中國軍隊出兵朝鮮反擊美軍轟炸領土打響「抗美援朝」戰爭之前,在60年代初中國軍隊反擊印度侵佔領土的「中印戰爭」之前,在1967年中國抓捕前蘇聯間諜和打響「珍寶島戰爭」之前,在70年代反擊越南邊境騷擾打響「中越戰爭」之前,以及在2018年中美貿易戰期間中方反制美方極限施壓措施出台一系列政策之前,都曾使用「勿謂言之不預也」一詞。

因此,在台灣的「台獨」傾向越發明顯,大陸頻頻組織軍事行動,台海局勢已然十分緊張的形勢下,當大陸再次喊出「勿謂言之不預也」,而且聲稱「戰事未發,情報先行」之時,很多人猜測中國大陸是否將要開啟「武統」。

不過,由於該文只是對「台灣情治部門」喊話,更準確地說是文中所指「台灣情治部門中抱守『台獨』立場的頑固分子」,而不是指向對「台獨」或者「台軍」,以之作為即將「武統」信號應該比較牽強。

《人民日報》文中還稱,「我們歡迎台灣情治部門中擁護祖國統一的有識之士……徹底摒棄蔡英文當局背宗忘祖的『台獨』意識和狹隘的『島民』心態」,「祖國大陸與你們溝通交流的大門永遠敞開着,歡迎通過各種形式、各種方式、各種渠道來開展各方面合作。渡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可見,「勿謂言之不預也」既有警吿和威脅,也有克制也尊重,文章甚至對「台灣情治部門」尚有一些奉勸之意。當然,情報工作人員一般都比較忠誠,「台灣情治部門」轉而效忠大陸的可能性並不大,因此該文的警吿意味應該多於奉勸。

對於台灣情報人員而言,該文其實無異於大陸的一次公開「策反」。再與稍早前「迅雷-2020」行動結合來看,則又像是在對「台灣情治部門」進行「統戰」,而且是先「戰」後「統」。這種以「戰」求「和」的思維,或許正是實現兩岸最終「和平統一」的實用邏輯,也代表了大陸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的意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