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獵殺】從近岸到近海防禦 中國的潛艇如何從無到有?

撰文:許陳品
出版:更新:

解放軍的運-8Q反潛機,連續二週時間以上,持續在台灣西南空域飛行,與台灣海、空軍機和防空導彈對峙,局勢相當嚴峻。台灣國安與國防方面許多消息管道來源皆表示,解放軍反潛機頻頻出現該空域,與該區域(巴士海峽、南海)水下的活動有關。而美國方面於9月下旬公布的「勇敢之盾」演習,就大剌剌表明將有洛杉磯級核動力攻擊潛艇加入該海域的聯合軍演,而美國列根號航母戰鬥群目前也在該區域持續軍演,其水下起碼有數艘潛艇在列。
此外,日本於10月5日剛剛下水世界上第一艘用鋰電池作為動力的潛艇「鳳龍號」,創下潛艇科技的新里程碑,而台灣在蔡英文上台後誇口「國艦國造」,但至今自製的潛艇仍無影無蹤。各國潛艇的發展牽動區域局勢的緊張,究竟中國潛艇如何從無到有,當代又怎麼從「近岸防禦」走向「近海防禦」的佈署呢?

09IIIB級核動力攻擊潛艇,其最大改良特徵,是艇身帆罩上,採用前端突出結構,可有效改善航行靈活與水流擾動等影響。(新華社)

清末到民國:國窮兵燹建軍無望

無論是四面環海的台灣島或面向西太平洋的中國大陸,綿延不絕的海岸線固然提供許多天然良港,卻也使國防線拉得極長,從1840年以來的歷史經驗證明,英國、法國、日本等歐洲列強得以從海上直接威逼中國,甚至在兩次英法聯軍與八國聯軍之役直接攻入京畿重地,所仰仗的無非是強大的海軍,即使晚清興起關注東南海疆的「海防派」,但在太平天國運動、捻亂、回變等民變四起,以及挪用北洋海軍經費進行「三海工程」(北海、中海、南海)非例行性修繕,還有歷次戰事對外賠款,所剩財政經費光是維持一般的船艦保養歲修、添購武器早已阮囊羞澀,想發展水面下的戰力—潛艦,自然是難如登天。

辛亥革命成功後,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沿用清末海軍部建制,迨孫中山將臨時大總統之位讓與袁世凱,海軍部遂隨民國中央政府遷往北京,開啟了中國海軍的北洋政府時期。然而,緊接而來的是北洋政府內派系鬥爭不斷,以及因袁世凱圖謀稱帝引發討袁的「二次革命」與「護國戰爭」。戰火再起,國庫左支右絀,原本應每月撥付海軍的薪餉也經常積壓拖欠,甚至欠餉長達數月之久;1915年4月起,海軍部派赴美國潛艇基地學習潛艦使用技術,以及結構、裝備和使用維修等知識的23名留學生,但兩年後因袁世凱稱帝、中國政局混亂,留學生在美學費、生活費方面無以為繼,被迫儘快回國另謀生路。

633級潛艇曾長期是解放軍潛艇部隊主力,其仿製蘇聯R級潛艇,目前基本已退役。(網絡圖片)

直到二次大戰末期,英國曾宣布贈予中國P級潛水艦2艘,但其諾言並未履行;1945年8月抗戰勝利,國軍的海軍建設雖採「守勢海軍」,即以驅逐艦、潛艇、海岸飛機和快艇作為兵力結構中心,簡稱「驅潛飛快」政策,但由於國共內戰爆發,「中華民國政府」遂於1949年12月遷往台灣,於是,民國在大陸時期對潛艦建軍並未有任何發展或重要建樹,中國要自主研發、建造潛艇,還要等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

「走出去」的解放軍潛艦戰略

人民共和國初建,雖然當時中國尚無自行建造潛艦的能力,但中共與蘇聯早已意識到潛艦強大的機動性與作戰能力,唯有發展戰略性嚇阻的攻擊型武器與及「不對稱戰力」—潛艇,才能與擁有航空母艦且在戰後躍升為世界強權的美國抗衡。因此,與民國時期定下「驅潛飛快」不同,解放軍海軍優先建設方針沒有驅逐艦,而是講求「飛、潛、快」,意即重點發展航空兵、潛艦與快艇,並以「積極防禦、近岸防禦」作為戰略方針。台灣海軍上校馬煥棟指出,1960年代至1980年代,解放軍海軍武器裝備發展策略始終為「以導彈為主,以潛廷為重點,同時發展中小型水面艦艇」,並建構了一隻數量龐大的水下部隊(柴電潛艇)。

《中共海軍潛艦類型建造數量統計》。漢級(091型,核動力攻擊)、夏級(092型,核動力彈道)、商級(093型,核動力攻擊)、晉級(094型,核動力彈道)、隋級(095型)、清級(032型)為解放軍現役核動力潛艇,未來還將部屬第三代彈道導彈核潛艇—唐級(096型)。(樊兆善,《中共海軍的戰略發展及艦艇現代化的現狀與侷限》)

1987年,時任解放軍海軍司令員的劉華清,曾為中國海軍擘劃三階段海洋戰略。第一階段(1989—2000年)以培育人才、奠定組織基礎為重點,優先建造與強化作戰艦及潛艦,朝向大型化、導彈化及電子化發展;第二階段(2001—2020年),以建造配備垂直起降飛機及數艘二至三萬噸級航母為主。到了第三階段(2021—2040年),目標是要使中國成為具備遠洋作戰能力的世界主要海軍強國之一,也就是中國海軍「走出去」。因此,解放軍海軍在西太平洋的水下活動大幅增加,並籌建全球衛星通訊、指揮定位系統、水下定置聽音器(SOSUS),以及具水下波汶和微磁場的SAR電達。

30餘年後的今天,美國國防部於2020年9月公布的《中國軍力報吿》顯示,解放軍現有4艘核動力彈道導彈潛艇(另有兩艘在建)、6艘核動力攻擊潛艇和50艘柴電攻擊潛艇,預計到2025年,中國將生產更多039A/B潛艇。《福布斯》(Forbes)雜誌報道,解放軍的潛艇數量於2030年時將增至79艘之多,顯示解放軍海軍雖於2015年稱其戰略構想為「近海積極防禦」和「遠海護衛」相結合,但如此規模已非僅僅是過去「近岸防禦」需要的程度。

解放軍09IV型核潛艇。(網絡圖片)

台灣海軍中校曲傳宗分析,解放軍海軍近年已逐漸走出「以海支陸」的侷限,在2000年後迄今,解放軍的島鏈發展可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2000—2010年),發展近海作戰能力、大型海上平台;第二階段(2010—2020年),發展中大型作戰平台,控制第一島鏈(東亞島弧)內的區域;第三階段(2021年以後),發展以航艦為核心的區域型海軍,兵鋒可直抵第二島鏈(關島、帕勞一帶)。

既然2011年國務院新聞辦發佈《中國的和平發展》白皮書,將「中國的核心利益」定義為國家主權、國家安全、領土完整、國家統一,在當前中美持續在南海航行問題上,雙方針鋒相對;對於美國持續對台軍售,北京方面屢屢對美方提出嚴正抗議;為打破海上生命線可能遭截斷的「馬六甲困境」,中國大陸整合軍事、經濟、外交於一體的「一帶一路」倡議受到質疑與挑戰。放眼未來,解放軍最少會擁有6艘晉級(094型)和4艘唐級(096型)彈道導彈核潛艦,可攜帶80枚潛射洲際導彈,裝載250到300枚核彈頭,續航力與打擊能力可想而知,亞洲軍備力量平衡被打破已成為現實。對解放軍在海洋戰力的快速發展,傳統的海上強權無不嚴陣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