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特朗普促美企對華「割席」 華為危機成風向標

撰文:趙觀祺
出版:更新:

過去一星期,中美貿易戰劇情峰迴路轉,先是北京推出「第三輪反制」,針總值750億美元的美國貨,加徵最多10%關稅。美國總統特朗普隨即大發雷霆,提升現有對華關稅之餘,還針對價值3000億美元中國商品,由原定9月1日加徵10%關稅,增加至15%。對於這樣虛虛實實的交鋒,各界已經看過幾次,果然短短一日內副總理劉鶴就表示,「願意以冷靜的態度通過磋商合作解決問題」,而特朗普則對「冷靜」一詞大加讚賞,指中方有意願談下去。

供應鏈轉移至「中國以外」

舊劇情反覆上演,股市匯市隨之上落波動,但從同一樣的戲碼中,相對過往表態而言,特朗普較為明確地點出打貿易戰的其中一面:「我們偉大的美國企業就此被下令,立刻尋求替代中國的選項,包括撤回本國和在美國製造產品。」

去年貿易戰初期,中國官媒指美國打關稅戰是「搬石頭砸自己的腳」,由美國消費者埋單,但似乎華府志不在於縮窄貿易逆差,其所重者為由誰主導全球供應鏈。按對華鷹派思路,中國成為全球化產業鏈的最大贏家,「侵害」美國利益,而關稅只不過是「矯正錯誤」的手段,由誰支付並不是關鍵問題。

特朗普被指在貿易問題上一向反覆無常。(AP)

貿易戰爭必然會有傷亡付出,差別只在於成本效益,而最理想的狀況如下:美國社會感受到關稅壓力,於是美國進口商會尋求「中國以外」的貨源,下游生產商會遷移至「中國以外」的經濟體,美國消費市場也會轉而購買「中國以外」的商品。

華為遭美國窮追猛打

在美國眼中,北京有兩條路可以走:一是按華府認為合適的標準,降低市場准入門檻,取消「強制」技術轉讓,「有效」保障知識產權,並停止特定產業保貼;二是如果「拒不合作」,華府會動用手上籌碼,從各經貿領域「去中國化」,動員盟友於全球供應鏈上排擠中資,動搖中國經濟。

顯然中美磋商現正陷於後一種狀況,而華為危機正是箇中範例。華為是少數成功「走出去」的中資巨企,5G技術處於領導地位,兼且是美企大客戶,去年提供至少上百億美元生意,對世界電訊業供應鏈舉足輕重,不過華府無懼損害自身利益,照樣圍堵不誤。

舉其要者,美國以涉嫌安裝「後門程式」為由,號召盟友否決華為參與5G發展,再以違反伊朗禁運令為由,要求加拿大拘捕及引渡華為副董事長孟晚舟。另一方面,美國於5月祭出封殺令,禁止企業提供美國產品與技術予華為,目前暫緩至年底實施,然而總體仍是窮追猛打,趕盡殺絕。

互鬥格局「相生相殺」

中美角力誰勝誰負言之尚早,但若果以華為作風向標,仍可略為推測中國的戰略處境。華為與美企關係千絲萬縷,在供應鏈上共存多年,好的一面是枯榮與共,手上有兩敗俱傷的籌碼,有討價還價的本錢,壞的一面是一旦被全面封殺,由晶片設計軟件到電路板零件,每一擊都可能成為絕殺,要處處招架並不容易。

放諸於中美關係也是同樣道理,美國坐擁金融、科技和外交優勢,封殺中國的牌多的是,但中國已於全球經貿秩序佔領導地位,不容易被排擠被壓榨,更有能力令美國付出沉重代價,一舉一動都要三思而後行。

與冷戰美蘇分立對峙不同,中美互鬥的格局是「相生相殺」,事實是分離從來不易,預料「藕斷絲連」的拖拉局面會維持一段時間。不管如何,雙方都要為最壞情況作準備,既然華府以「去中國化」相要脅,中國同樣可致力達成「去美國化」,如華為便多次重申,封殺令只會加速其填補技術缺口,減低對美依賴。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