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背後】中國大豆的「淪陷」之路

撰文:王新
出版:更新:

在中美貿易戰歷經快兩年的拉鋸談判過程中,大豆交易成為一個雙方都繞不開的關鍵詞之一:美國生產的大豆自己消費不了,中國的大豆需求則面臨嚴重缺口。中國的糧食安全問題也一再隨着此話題不斷被提及。「糧食事關國運民生,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近年來中共高層不斷提及要注意糧食安全,以至於它不僅成為中國社會輿論聚焦的隱憂,也是外界一直好奇的焦點——中國到底有沒有糧食危機?

接上文《【數據背後】中國糧食危機是否存在?

不同於穀類糧食,在中國的糧食大數據中,大豆是個不一樣的存在。即便是不關心中國農業數據的人,在近兩年的中美貿易戰斡旋新聞中,也會知道,關於中國進口美國多少大豆一直是兩國談判的籌碼之一。中國的大豆有多依賴進口?數據顯示,中國2001年至2018年年均進口的糧食總量中,稻穀和小麥兩大口糧品種合計佔比不足6%,「主要是品種調劑」,而大豆平均佔比卻高達75.4%,近年中國進口大豆更是已經超過85%的佔比 。

中國大陸近10年大豆自產和進口數量。(多維新聞製圖)

目前,中國進口大豆量已經佔據全體大豆出口量的三分之二。2018年,中國進口大豆大約8800萬噸,而中國自己的大豆產量卻滯後1600萬噸。中國的大豆進口主要來自於巴西和美國,2018年中國從巴西進口了6610萬噸大豆,佔全部進口大豆比例的75.1%;美國向中國出口大豆為1664萬噸,佔中國全部進口大豆比例的18.9%。因此,全球大豆供應情況及中美貿易戰走勢成為影響中國大豆供應的主要因素。

查看資料可以發現,中國大規模進口大豆始於1995年。據中國海關統計,1995年中國進口大豆80萬噸,此後四年進口量分別為111萬噸、296萬噸、320萬噸和432萬噸,2000年則猛增至1042萬噸。這一年,中國一躍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進口國。2001年,這個數字變為1500萬噸,基本與中國國產大豆量持平。在1995年以前,中國一直是大豆淨出口國。從淨出口國到世界上最大的進口國,中國用了短短5年。變化之大,當時一位農業專家稱之為「驚心動魄」。中國大豆為什麼會如此快速地「淪陷」?

首先有一個背景是,大豆在中國一直是作為一種榨油的油料作物,在解決温飽為主要任務的時期,中國財政投入傾向於可以作為主食的穀類糧食。財政投入不足直接導致中國大豆種植技術落後、單產在低位徘徊不前。當這樣的現實背景,遭遇美國等國家不僅產量高、「出油率更高」的轉基因大豆,中國大豆的「滑鐵盧」就已經成為避無可避的命定結局。

2001年前後,中國加入TWO更是成為導火索——從加入WTO開始,中國開始了一輪迅速工業化進程,大量的農業用地要被改造為工業用地發展經濟,這在當時算是合理的選擇,同時中國政府也沒有忘記一個前提,就是要保證最低限度的糧食安全,「18億畝耕地紅線」的概念大概也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被提出來。

在各種觀點碰撞和利益權衡之下,當時的中國政府選擇了「保口糧,犧牲其他不關係國計民生的作物」的政策選擇。大豆因為是「不重要的經濟作物」被政府戰略性放棄。2009年開始,中國大豆播種面積開始明顯減少,中國政府也從2014年開始先後取消了大豆、油菜籽、玉米等糧油品種國家臨時收儲政策,全面實行市場化收購。

但是,隨着經濟的快速發展,可能當初的中國政府也沒有料到,中國對大豆的依賴要素以一種出人意料的速度從油脂轉變為豆粕——人均GDP從低水平發展到另一個高水平台階後,中國居民對植物油的消費增長結束,但是對肉類的消費開始猛增。對於處於養殖工業化進程中的中國來說,豆粕作為全球最大的蛋白來源已經很難被替代。拿今年價格大漲的豬肉為例——一個年產上萬頭豬的養殖場顯然不可能再像1980年代中國農村家庭養殖那般割草餵豬。

所以,在劇增需求量與低廉的進口價格夾擊之下,中國國產大豆潰敗到幾無還手之力。不過中國大豆進口的佔比如此之高,早已引起中共高層的警醒,近兩年的中美貿易戰,更是讓中南海加大了行動力度。中國的「十三五」(2016年到2010年)規劃和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明確提出推動中國國內大豆生產實現「擴面、增產、提質、綠色」的目標。2019年,中國政府出台政策,明確增加1000萬畝大豆種植面積,有關方面已在提早佈局。實施大豆振興計劃。

變化正在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