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中國外宣被指「錯漏百出」 如何才能天下歸心?

撰文:趙觀祺
出版:更新:

隨著中美角力全面爆發,中國外交官亦愈來愈活躍,吸引海內外傳媒聚焦報道。12月16日,《南華早報》便刊登社評和專欄文章,討論中國外宣攻勢的得與失,以及其未能收效的原因。
《南早》社評題為〈北京需要在傳播訊息時達致恰當平衡〉(Beijing needs to get the balance right when spreading its message);專欄文章題為〈錯漏百出的訊息〉(Mangled messages),作者是中國互聯網專家Chauncey Jung。

王毅:外交官須有「鬥爭精神」

《南早》社評的論調較為客氣,引用民調報告,指中國的國際形象好壞參半,甚至連中國的投資也在多國引起疑慮,可是社評針對的是宣傳手法而非宣傳內容,並未否認中國有權批評眼中偏頗不公的外媒報道:「蘿蔔和大棒(策略)在外交政策上自有其角色。為了觀感之利,北京需要更加專注於獲得恰當平衡。」

外長王毅。(資料圖片)

甚麼是「大棒」呢?社評提到,美國在人權、貿易和科技諸領域對華全面施壓,中國各大使於是在所駐國以攻為守,威脅「中斷合作」、「中止文化交流」和「施加懲罰如制裁」。另有報道指,外交部長王毅要求,外交官要以更強大的「鬥爭精神」應對挑戰。

揮舞「大棒」的效果又如何呢?駐瑞典大使桂從友自2017年上任,短短兩年多就建立了「重炮手」的名聲:炮轟有「辱華」之嫌的瑞典傳媒,堅定支持有鬧事之嫌的中國遊客,並就涉港涉疆事務,多次指責「說三道四的」瑞典官民和傳媒,威脅要經濟制裁。

瑞典議員要求「送走」中國大使

在桂從友任內,今年7成受訪瑞典人對華持負面印象,為歐洲之冠,而相比去年,對華持正面印象的人數大跌17%。另一方面,瑞典國會議員不滿其嚴厲警告,在野基督民主黨和瑞典民主黨均呼籲,要將桂大使送回中國,而在執政聯盟之中,左翼黨亦提出相同要求。

+1

Chauncey Jung便直言:「正當中國外交官和大使館啟動Twitter帳戶,他們進入冷漠新世界:現在他們知道(自己)在社交媒體平台有多不受歡迎,而部份人可能覺得他們對著牆說話。他們不能夠把散發霉味的訊息廣傳於自由世界,而他們看來仍搞不清楚原因。」

不過Chauncey Jung的看法與社評有微妙差異,他認為北京的政策本身已有問題,外交官如何「包裝」都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甚至弄巧反拙。除了涉港涉疆爭議,他以孟晚舟案為例,指北京為求報復,拘捕兩名在華加拿大人,企圖迫使加方「放棄其法治和對美引渡協議」,行徑猶如努力促成自己看來像反派。

拋開意識形態和社會畛域

Chauncey Jung總結道:「中國一日不立足於平等和自由,其公關策略不見得會在任何民主政體收效。」他這種講法自然會挑起許多爭議,反對者會認為是將「西方那一套」強加於中國,其次是中國有權提出自己看法,適當展示實力也是「有效溝通」,最後是就各種爭議事件,他未顧及到「國家安全」的重要性。

🔻點擊圖輯了解孟晚舟被捕風波🔻

《香港01》亦曾指出:「中國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在踐行自由、民主、法治等中共自己也承認的核心價值上,還存在相當大的短板和不足,不僅與港台等海外華人社會的期待存在相當差距,甚至與中國人民日益增長的權利訴求之間也存在激烈衝突。」所謂「第五個現代化」即被寄望朝此方向邁進。

拋開意識形態分歧,不論哪個社會,絕大多數人都希望過上美好幸福生活,希望自己能被尊重,希望自己的權益能得到有效保障,希望政府能實現善政良治。對於不斷崛起的中國來說,應該經常反求諸己,拿出更加現代化和文明的治理範例,緩和外界疑慮,以人文吸引力和道德感召力,達致天下歸心。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