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郝柏村各自表述」:國台辦給民進黨兩岸關係啟示?

撰文:伍逸豪
出版:更新:

台前行政院長郝柏村於3月30日逝世,享嵩壽101歲。這段時間以來,台灣官方與執政黨政治人物以各種形式表達哀悼,台國防部的新聞稿上溯至郝參加對日抗戰的經歷,而蔡英文僅提及郝在「8·23」炮戰「守護國土」有功,蘇貞昌則通過台行政院發言人表示感謝其「對國家的貢獻」。「一個郝柏村各自表述」的情況,也反映在台灣民眾的輿情,有人突顯其「反共」立場,有人則側重其「統派」主張。

台灣前行政院長郝柏村(右)曾於2014年訪問北京,並向大陸人民抗戰紀念館解說員強調:抗戰是由蔣介石所領導的。其強烈的「反共」立場,另一面則是濃厚的中華民族主義情懷。(中央社)

郝柏村離世當晚,大陸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通過微博,對郝柏村與台國防部原副部長王文燮相繼辭世表示「深切哀悼」。並肯定兩人「民族情懷深厚,堅決反對台獨,致力國家統一,為推動兩岸關係發展貢獻良多,贏得兩岸同胞廣泛讚譽和敬重」。這份來自北京國台辦的哀悼,看在台灣民眾的眼裏,因為不合台灣主流意識形態的看法,或許被視為又是一份中共官方八股文章,而被輕輕帶過。

儘管有評論認為,大陸國台辦的悼文與蔡英文一樣,都回避了郝柏村在中國抗戰與國共內戰中的經歷,但朱鳳蓮的說法仍然透露了,由於郝柏村反對台獨、致力統一的立場,中共仍對其一生給予了相當正面的評價。

事實上,「反共」與「統一」在郝柏村身上是一體兩面。他反共,而且是堅決反,在《郝柏村回憶錄》一書中就表達得相當清楚。他相當推崇「反共保台」的蔣介石、言必稱「蔣公」;他也相當自豪親歷過的國共內戰,將1949年後兩岸戰火稱為「保台戰役」,稱首要目標即「阻止中共統治台灣」。

大陸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通過微博表示,對郝柏村與王文燮的不幸辭世表示哀悼,「期待兩岸同胞攜手努力,堅決反對台獨,維護台海和平穩定」。(中央社)

除此之外,郝柏村淡出政壇後多次走訪大陸,特別是2014年的北京行,讓兩岸民眾印象深刻。他在那一年7月7日前往北京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參觀,當面對着解說員強調「八年抗日戰爭是蔣(介石)委員長領導的」。郝柏村此舉通過新聞畫面傳回台灣後,被認為是敢於向中共爭奪歷史話語權與正統性。

但若只看到郝柏村「反共」的一面,恐怕亦是對其一生的「斷章取義」。就算郝柏村念茲在茲與中共論辯究竟是誰領導抗戰,並主張中國最終應走向民主化,但郝柏村也自言:「國共兩黨應是復興中華民族的夥伴關係,而非敵對關係」。他也認為其口中的「保台戰役」,目的並非「台灣獨立」,而是「建設台灣為三民主義模範省,作為統一中國的範本」。郝柏村在其回憶錄留下了這樣一首詩作:「保台反獨絕非空,但悲不見中華同;兩岸和平統一日,家祭毋忘告乃翁」,更能看他的民族家國情懷。

也就是說,郝柏村既反共又反獨,但「反共」對中共來說並非交流往來的障礙。像是郝柏村如此堅決的立場,中共仍然讓他多次到大陸參訪,也有空間讓他在抗戰紀念館對於歷史提出不同見解,即是一種相互溝通與對話的態勢。而且在他去世後,發出富有肯定涵義的唁電。這些情況都說明了,對中共而言,反共沒有問題,反獨或不反中就行,這個政治交集應是北京對台灣人士的底線,也體現了中共在處理台灣問題的基本態度。

當前兩岸官方的互信與互動都降至冰點,蔡英文連任後未來四年兩岸關係的摩擦和衝突有可能越來越嚴重,特別是在當前疫情政治的催化下,兩岸政府與民間的對立都在上升。那麼,從中共對於郝柏村離世的唁電與評價來看,恰好是給了民進黨在處理兩岸關係時的一些啟示,中共對台固然有其強硬的一面,但並不是鐵板一塊,只要不逾越「台獨」或「反中」的基本政治紅線,兩岸雙方都還是有接觸和往來的可能。

其實中共對台這個基本原則和態度,2019年初的「習五點」也有所重申,當時習近平強調:「在一個中國原則基礎上,台灣任何政黨、團體同我們的交往都不存在障礙」。他也說:「我們願意為和平統一創造廣闊空間,但絕不為各種形式的『台獨』分裂活動留下任何空間」。

事實上,民進黨與中共的關係並非始終水火不容的,過去有不少民進黨政治人物曾經踏上大陸的土地,與中共有不同形式的接觸。除此之外,無論是陳水扁或蔡英文執政初期,兩岸關係亦非立刻進入冰凍,而是及至兩人在政治上走向台獨,才讓中共結束「聽其言、觀其行」階段,從而針鋒相對。

既然中共對台的態度已然擺在那裏,對於實力處於弱勢的台灣來說,就得看執政者懂不懂以靈活的身段,為台灣與北京之間找到具有能動性的空間。老實說,民進黨並非不理解箇中之道,例如「務實台獨工作者」賴清德曾在2020年大選過後拋出「反共不反中」的議題,只是這些聲音最後都淹沒在反中、抗中的民粹浪潮中,以求蔡英文和民進黨在當下一人一黨的政治利益。

反共也反獨的郝柏村已遠行,蔡英文表示頒給郝柏村褒揚令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以表彰他對國家的貢獻。那麼,郝柏村離世帶給兩岸關係的啟示,不曉得蔡英文也看到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