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銀行家據報成迷失一代 1份空缺數百人爭 有專才返內地轉行

撰文:顧慧宇
出版:更新:

外電報道,五年前具有中國專業知識的金融專業人士備受追捧, 但隨著交易枯竭,工作保障正在消失。而這在此類交易經紀中心香港最為明顯, 華爾街公司的大量裁員、全球資本撤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以及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不斷下降,都突顯了這種損害。

預計未來還會有更多裁員

據《彭博》報道, 招聘公司Robert Walters董事總經理John Mullally 稱,在香港尋找工作的非入門級金融從業人員數量為「數百人」,預計未來還會有更多裁減人手。過去18個月裡,高盛集團、摩根大通和花旗集團在亞洲進行了多輪裁員。

一位被高盛解僱的銀行家表示,這促使她和她的同事評估是否留在香港,甚至整個行業。來自中國的首次公開募股(IPO)數量下降,意味著亞洲各地的銀行將需要考慮進行重組,因為通過以往招聘而增加的員工人數不再合理。

香港IPO市場枯竭 企業併購也現困難

報道稱,中美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導致資本市場破裂。 隨著股價暴跌和經濟前景黯淡,香港IPO市場已經枯竭。去年香港 IPO集資金額下降 56%至460億元,這是自二十多年前互聯網泡沫破滅以來的最低水準,公司數量減少近五分之一至67家。中國政府並推動加強資料安全和金融市場監管,這使得企業收購資產或海外上市變得更加困難。這些均令專注於中國的銀行家首當其衝,無論是賣方還是買方。

以Eric Li為例,他在曾工作的家族辦公室搬離香港後失業,面臨著艱難的就業市場。 十七個月過去了,他仍在尋找工作,但帳單堆積如山,包括每月近60,000元(7,700 美元)的租金和每年100萬港元的孩子教育費。 但最糟糕的是恐懼,並逐漸接受這甚至還不是最低點。

有銀行家失業17個月仍在尋找工作

「認為中國的上升軌跡以及國內和全球金融市場之間的緊密聯繫是一種常態,但現在意識到這可能只是曇花一現」,曾在花旗工作過的Eric Li承認,這是一個可怕的想法。

另一位則更進一步。 去年,24歲的楊小姐失去了一家全球投資銀行分析師的工作,她花了幾個月的時間尋找工作,在諮詢、風險投資和私募股權公司進行了大約10次面試,但沒有成功。 隨著每月2萬港元的租約即將到期,她決定搬回內地與父母住在一起,並在傳統金融之外尋求職業。

「競爭比以前激烈得多」,她表示,如果你在市場上有一份私募股權工作,就會有數百份前銀行家的簡歷飛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