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智庫倡派錢 千禧世代人人有份 冀收窄世代差距

撰文:鄭寶生
出版:更新:

世代衝突其實每個年代都有,上一代看不起下一代,經常以「我都是這樣捱過來」批評下一代。而下一代亦抱怨上一代操控大量社會資本之餘又思想過時,只是想保住自己的利益和權勢地位。英國有智庫提出一個方法,認為可以紓緩世代衝突。辦法很簡單,兩個字:派錢。

嬰兒潮「食正」經濟起飛 名成利就佔據資源

相信不少打工仔都有類似感受:戰後嬰兒潮世代(1946至1965年出生的人)乘着1970至1990年代經濟起飛的機會,身居高位又得到巨大財富,佔據大量社會資產例如土地。

千禧年代經濟波動 上流機會愈來愈少

但千禧年代(1981至2000年出生的人)出來工作後,遇到的是完全不同的情況。1997金融風險,2001年科網股泡沫,2003年沙士爆發,2008年金融海嘯,全球經濟增長緩慢,公司難賺錢,嬰兒潮世代仍佔據公司中高層,部份更是職位與能力不相稱的「Old Seafood」。貧富懸殊愈來愈嚴重,物業、土地被有錢人佔據,而這些業主很多都是嬰兒潮世代,有錢就投入炒樓,租金隨地價大升,打工幾年人工永遠追不上樓價,租住單位愈來愈貴,首期愈來愈難儲,社會流動愈來愈慢,向上流動的機會愈來愈少。

2016年英國脫歐至今帶來經濟波動,商界憂慮會衝擊經濟,而投票支持脫歐的人,較多是已退休及快將退休的年長一輩,年輕人較多支持留歐。(路透社)

「公民遺產」派錢 冀彌補世代裂痕

這些問題或者在香港特別明顯,但其實是全球問題。為了應對這問題帶來的世代衝突,英國智庫提出不如派錢。智庫組織Resolution Foundation的跨代委員會建議成立「公民遺產」,向千禧年代所有年滿25歲的人派發每人1萬英鎊(約10.6萬港元),以「彌補千禧年代與嬰兒潮年代之間的裂痕」。

該智庫經過兩年研究提出上述方案。提出這種方案,想必是工黨「左膠」吧?其實不然,今次提出方案的小組是由卡梅倫政府的保守黨大學與科學部大臣David Willetts擔任主席,亦包括TUC工會秘書長Frances O’Grady,以及商業諮詢機構CBI的總裁Carolyn Fairbairn。

商界代表:年輕人風險更大 但資產較少

當中的商界代表Carolyn Fairbairn指出,以前年輕人照顧老人、老人幫助長者的社會關係已經破裂。報告指出:「年輕一代要承擔更多風險,但持有的資產比前一代少,如果要遵守私有財產的民主承諾,我們就要修正這種不平等現象。」

派錢給千禧年代一定惹來不滿,特別是嬰兒潮一代經常批評,千禧年代的人只顧享樂,香港代表言論就是這些人經常去旅行所以買不起樓,英國方面則經常批評,寧願花錢在手工咖啡和牛油果多士的享樂主義之上,而不是儲錢買樓。

經濟15年升14% 可支配收入沒有增長

但實情是,根據2001年的研究,當時25至34歲的人與55至64歲的人消費水平一樣,但2017年的數據顯示,現時25至34歲的人比55至64歲的人花費少15%。

而同時Resolution Foundation的報告指出,過去15年英國經濟增長了14%,但今天30歲的人可支配收入並沒有提高。可支配收入是指扣除了食、住等必要開支之後的收入餘額。在30歲時,千禧世代擁有自己物業的比例是嬰兒潮的一半,而私樓租金已較嬰兒潮30歲時上升4倍。

和香港一樣,英國的嬰兒潮世代經常批評千禧世代只顧享樂,將錢花在「牛油果多士」之上,而不是儲錢買樓。(路透社)

倡引入租金限制 助放慢固定開支增長

與1966至1980年出生的「X世代」相比,千禧世代特別是20多歲的一群,工作環境更不穩定,報告建議可以引入「不確定租約」,3年內限制租金升幅不能高於通脹,去幫助千禧世代放慢固定開支增長。

「公民遺產」派錢,但錢從何來?報告建議可以從遺產稅提取。現時英國遺產超過100萬英鎊(約1,064萬港元)要抽遺產稅40%,報告建議可改為50萬英鎊(約532萬港元)或以下的遺產可徵20%遺產稅,50萬英鎊以上則徵收30%。

派錢只能用於住屋、學習、創業或養老

《衛報》報道,有千禧世代人士認為,由於學生貸款及住屋成本高企,「公民遺產」幾乎沒有太大幫助。如果有些人沒有明智地使用這筆錢,很快就會花光。

由於不希望資金用作其他用途,報告建議這筆錢限於住屋、學習、創業以及作為養老金。 

千禧世代批評連首期也不夠 早就放棄買樓

《衛報》亦訪問了不少千禧世代,有人指出10萬英鎊連首期也不夠,更有人批評上一代根本不明白他們的處境,有些人已經接受永遠負擔不起的現實,幾年前已經放棄了買樓的念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