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中國人工智能5G等領域佔優勢 持續發展或可保潛力增長

撰文:朱冠美
出版:更新: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林毅夫表示,中國在互聯網、人工智能(AI)、雲計算、5G、萬物互聯的新產業革命上面的優勢。

林毅夫表示,之所以提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有短期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經濟發展的基本規律,實際上中國經濟發展的道路並沒有改變。

他分析,從短期來看,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球貿易萎縮,根據世界貿易組織(WTO)的預測國際貿易可能會減少13%到32%之間,出口減少意味著「中國製造」當然需要國內消化、國內循環。而從長期來看,隨著經濟體量增長,中國經濟的比重佔世界的比例提高,出口額佔經濟總量比重將下降,服務業比重上升,國內市場成為主體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必然成果。

以中國國內大循環為主體,並不代表原來所提的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需求不重要,因為經濟要發展好,每個國家都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比較優勢。中國自己有比較優勢的產業。

林毅夫認為中國經濟前景依然向好。(新華社)

在林毅夫看來,中國在世界上的優勢主要在三個方面:一是在傳統產業上有「後來者」優勢。2019年,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達到10,098美元,和美國6萬多美元還有相當大的差距。中國目前發展的態勢和發達國家的差距有一點像日本在1950年代、新加坡在1970年代、韓國在1980年代的階段,這些東亞經濟體利用跟發達國家收入水平的差距所代表的產業鏈技術的差距,維持著平均約8%至9%的增長。

第二是看到了中國在互聯網、人工智能、雲計算、5G、萬物互聯等新產業革命上優勢。這些產業的產品和技術的研發周期較短,有利於像中國這樣的人力資源大國,並且中國有全世界最完備的產業和有最好的供應鏈,在這類新產業革命上,中國具備換道超車的優勢。

第三是中國按照購買力評價計算有全世界最大的市場。按照市場匯率計算,也是全世界第二大的市場。「就像航空母艦一樣,體量越大,抵抗外來衝擊的能力就越大,所以中國未來可以維持比其他國家更穩定的發展。」

林毅夫認為,只要中國利用好這三個優勢,中國在2030年之前仍有每年8%的增長潛力,不管國際形勢如何變化。正常年份可以保持6%左右的增長,會比其他國家高出3個百分點的增長。即使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今年中國的增長率可能在2%至3%之間,但是全世界的增長可能是負5個百分點,美國的增長可能是負8個百分點,歐洲的增長可能是負10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