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營商景氣指數 兩大負面因素 累港表現區內最差

渣打銀行與貿發局聯合公佈最新的渣打大灣區營商景氣指數(GBAI)顯示,第二季指數「現狀」及「預期」皆回落,加徵關稅令企業下半年展望更趨審慎。

次季指數「現狀」及「預期」皆回落
調查顯示,第二季「現狀」指數輕微下跌至53.1,較第一季的53.5略為回落。指數細項的分項表現也印證「提前安排訂單」的說法,其中「生產/銷售」是8個主要子指數中表現最強的項目,不論是絕對值(57.1,為一年來最高)或變幅(+4.2 點)均居首位。其他錄得增幅的子指數包括「固定資產投資」(+2.0 點)、「利潤」(+1.1 點)及「原材料庫存」(+0.1 點)。
另邊廂,「預期」指數由第一季的54.3下跌至第二季的52,為自2022年第四季以來 最低水平,但仍高於50的中性水平。子指數普遍錄得跌幅,除「產能利用率」外,八個預期子指數中有七項錄得下跌。季內跌幅最大的分別是「融資規模」(-5.1 點)、「成品/服務價格」(-4.8 點)及「生產/銷售」(-2.6 點)。
兩大因素累香港景氣最差
大灣區城市中,香港與廣州表現同樣錄得下跌。季內,香港錄得較大跌幅,「現狀」及 「預期」分別下跌9.8點及10.5點,至43.7及46.4,為各大灣區城市中最低。另外,廣州的「現狀」及「預期」則分別下跌9.3點及6.3點,報51及51.7。
渣打大中華及北亞區高級經濟師劉健恒表示,關稅不確定性,推動了大量訂單及生產在第二季度加快出貨。至於香港指數則有明顯轉弱且預期也放緩,他認為,香港作為開放型城市,外圍環境因素影響香港較多,而内部需求也偏弱,企業正在轉型階段。
展望第三季,劉健恒稱香港指數有望繼續受惠低息環境,期望利息回落可令各行各業受惠,但他續指,也要睇其他因素,因關稅不明朗,無可避免令投資延遲,而内在轉型不是一時三刻可完成,「要多少少時間見到轉勢、舒緩。」
他提到,早前出現「提前出貨」情況,但本港出口表現下半年是否可以維持雙位數增長,這是一個問號,「要看還有什麼增長動力,因此我們不急於調高全年GDP 2.2的增長預測。」
上季,大灣區信貸環境有輕微改善,由48.8升至49.3,主要因銀行融資成本改善,符合内地減息降準。
企業拓歐美以外市場
香港貿發局研究總監范婉兒則表示,雖然調查是在4月美國「解放日」對全球多國提高關稅後不久進行,但有約75至80%的大灣區企業表示受到美國關稅的負面影響,主要是與業務計劃延遲落實及物流受阻有關。
范婉兒指,面對美國貿易政策進入新時代,大灣區企業正積極拓展內銷市場,並把業務擴展至區內其他主要市場,特別是東盟地區,而整體而言,歐美市場是淨減少。
報告顯示,受訪者在美國奉行關稅政策的新時代,如果選擇「擴充業務」和「可能考慮拓展該市場」,最多受訪者選擇「其他大灣區城市」(27.3%);隨後是「大灣區以外的內地城市」(23.9%)和「東盟/ 東南亞」(24.3%)。美國毫無意外在「縮減業務」方面佔比最高(29.8%),其次是歐洲(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