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下業績「反常」 上市公司照發盈喜 揭「粉飾櫥窗」4大留神位

撰文:詹詠渝
出版:更新:

疫情之下,本地零售、飲食業進入冰河時期,去年業績理應見紅,惟餐飲股紛紛發出盈喜,教人意外。事實上,不少公司去年業績受到衝擊,但「有危也有機」,在各種原因下,今年表現相對「靚仔」,為損益表「化妝」。做法雖然合規,但投資者須留神!

叙福樓去年收入8.03億元,同比下跌20.17%,但成功扭虧為盈。﹙資料圖片﹚

「意外之財」未必可添食

本地禁晚市堂食近一年,飲食業首當其衝,「照計」餐飲股應該「陣亡」居多,惟不少發盈喜,業務疫市好轉!例如「牛涮鍋」母企叙福樓集團(01978)發出盈喜,2020年扭虧為盈,由蝕1,120萬變賺1.4億元;大家樂(0341)亦發盈喜,預計2020年度盈利大增3.76倍;大快活集團(0052)則預計截至今年3月底止財年,錄得純利約1.5億元,2020年3月底止同期純利約6,100萬元,按年升1.46倍。

上述三間餐飲公司盈喜,不約而同都提及收到政府「保就業」補助。以股價由低位0.5元一度狂飆1.6倍的叙福樓為例,截至去年12月底止全年收入8.03億元,按年下跌20.17%,但卻可以扭虧為盈,除了節省成本外,亦一原因也是收取了4,379.7萬元政府補貼。

值得一提, 叙福樓租賃修訂而增加了其它收入。該公司在其他收益中,提及4,598.3萬元因提前終止租賃而產生來自租賃修訂之淨收益,也算是去年另一筆「意外之財」,原因是「HKFRS 16租賃」的會計準則在2020年10月因疫情關係,簡化了承租人相關租金減讓,如免租期和臨時減租的會計處理。準則在修訂前,因突發情況而獲得的租金減讓會構成租金修定,後果只是會同時將租賃資產及負債一同減少,並不構成「其他收入」。 但在新準則下,針對疫情的特殊情況,只要新租金較原本租金為低,且免租期不超過今年6月,就不屬於租賃修訂。其結果就是減租直接令租賃負債減少,而此筆「意外之財」則同時在損益表(P&L)中反映。

瑞聲的盈喜直接承認受惠低基數效應。(資料圖片)

低基數效應 贏在起跑線

除了一次性收入外,也要留意低基數效應。瑞聲(2018)早前亦發出盈喜,公布今年截至3月底止第一季盈利大增約9.1倍,主因2021年第一季較2020年同期更正常的市場需求。意即去年經濟活動停擺,令基數較低,今年初盈利有所「反彈」。

又如海信家電(0921)日前盈喜,預期今年首季賺介乎2.09億至2.29億元人民幣,按年增長3.8至4.26倍,業績增長原因之一是受疫情影響,公司去年同期經營受到較大影響,導致去年同期對比基數偏低。

滙控今年首季預期信貸損失錄得撥回淨額4億美元,2020年同期則是30億美元提撥。(資料圖片 / 鄭子峰攝)

撇賬「太狠」錄回撥

此外,銀行股的撥備亦猶如「海鮮價」,滙豐控股(0005)今年首季業績,期內列賬基準除稅前利潤按年增加79%,至58億美元,首季列賬基準預期信貸損失錄得撥回淨額4億美元,2020年同期則是30億美元提撥。

事實上,同一招數渣打集團(2888)早於2017年已用過,渣打2017首季錄得稅前盈利9.9億美元,按年升近一倍,按季亦扭虧為盈。其中,集團經營收入按年升約8%,按季只升約2%,但貸款減值撥備卻顯著減少,按年及按季分別減少約58%及68%。

利息資本化有助內房股「放大」盈利,負債比率較易窺探債務情況。(視覺中國)

利息資本化 由虧轉盈

事實上,除了低基數效應及一次性補貼等「套路」外,上市公司仍可以透過不同會計準則「粉飾廚窗」,包括利息資本化。

高槓桿的內房公司財報中,財務成本或開發中物業會看見「資本化利息」身影。意即該利息支出沒有在損益表(P&L)中即時扣減,而是計入開發中物業之中,成為資產成本一部份,直至樓盤建築工程完成為止。此舉可以為利息支出「瘦身」,間接谷大盈利,惟在負債上卻無法「化妝」。

一向高槓桿的恒大(3333),去年稅前利潤682.45億元人民幣,按年跌8%。期內銀行借款及其他借款3,883.49億元人民幣,但融資成本只有22.4億元人民幣。其中,資本化利息高達694.62億元人民幣,較其稅前利潤還要多;而其淨負債權益比率(Net Debt to Equity Ratio​)去年底則為556%。

另一內房佳兆業(1638)的資本化財務成本同樣高企,集團去年稅前盈利105.02億元人民幣,同比上升一成;期內銀行借款及其他借款1,214.71億元人民幣,但融資成本卻只有18.18億元人民幣。期內資本化利息高達92.41億元人民幣,佔其稅前利潤逾87%,其淨負債權益比率則為294%。

羅嘉表示,部份公司在疫情下為了生存,或會誇大現金流、隱瞞借貸等等。(李澤彤攝)

年報五大常見造假項目

上述公司做法合規,但去年疫情,許多公司業務大受打擊,難保其他有「越界」行為,安邁企業諮詢高級董事羅嘉亦舉出五大常見造假項目,包括誇大收入、資產估值、降低支出、負債、誇大、隱藏關聯交易。

在疫情下,他表示公司為了生存,或會誇大現金流、隱瞞借貸等等。假如核數師發現公司賬目有可疑,董事局或會聘請獨立第三方作調查。羅嘉又稱,在他們進場之後,除了實地考察之外,還會比較同業數據、調查公司背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