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科解碼】廠佬「不笨」 誰願當白老鼠?

撰文:黃捷
出版:更新:

推動創新科技的發展,政府、工商機構及高等院校環環相扣,缺一不可。不過,「三頭馬車」之一的工商界在本港創科路上,卻未能跟得上時代步伐,每年花費於研發(R&D)的開支鳳毛麟角,早已被同區其他先進經濟體,如南韓、台灣、新加坡等大幅拋離。

 

近年,科研結合工業,創造了不少「吸金」神話,從iPhone、無人機、電動車到機械人……曾經是「工業城市」的香港,經過二三十年的高速發展,已變成全球服務業主導程度最高的經濟體,面對科技創新的潮流,香港廠佬在科研路上姍姍來遲,他們為何不肯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從事珠寶製造30多年的資深工業家沈運龍坦言,其個人投資比「做廠」賺得更多。(陳焯煇攝)

廠佬心聲︰創新是「政府行為」

 

翻開統計處資料,2013年本港研發總開支大約156億元,工商界雖然佔了當中的45%,亦不過70億元,佔本地生產總值(GDP)只有0.32%,相比其他發達經濟體系普遍佔1%,難免予人「縮骨」的感覺。

 

從事珠寶製造30多年的資深「廠佬」、古珀行珠寶集團總裁沈運龍則認為,香港廠家創意很多,但談到創新科技卻無能為力,「涉及的技術,並不是我們這些小本工業家能夠做到,過程中需要政府牽頭,是一個精密的政府行為。」

沈指出,傳統行業如珠寶製造業,對創新科技同樣有渴求,過去亦因資源問題,錯過了珠寶業的第三次「工業革命」——珠寶身分證。原來,本港珠寶業於2009年已獲政府資助研發全球首個珠寶身分證,利用激光微雕技術,把加密後的資料,如生產商、產品成分、鑽石卡數等,以「二維碼」形式刻於珠寶身上,成為獨一無二的微型身分證,但去到應用層面便「行人止步」,「珠寶身分證不論在意念和技術上都十分創新,資料可以成功記錄於二維碼中,但用來讀取數據的儀器過大,成本較高,單靠一間普通企業是不能解決當中的技術問題。」

 

既然做廠『無肉食』,便索性將廠房賣掉退休,又或轉型投資地產,賺到的錢更多,捨本逐利不是一個潮流,而是現實,有其經濟誘因。
古珀行珠寶集團總裁沈運龍

 

本地工業家對於科研感到無力或冷感,某程度因為它們在香港經濟體系算是「弱勢社群」。據統計,中小企業佔全港企業總數逾99%,達到31.8萬家,其中從事製造業的中小企卻只有9,757家。過去20年,香港工業節節敗退,目前製造業只佔GDP 大約1.4%,「過去一段長時間,香港地產有升無跌,面對周邊競爭,既然做廠『無肉食』,便索性將廠房賣掉退休,又或轉型投資地產,賺到的錢更多,捨本逐利不是一個潮流,而是現實,有其經濟誘因。」沈運龍不諱言。

 

製造業「積弱 科研難谷起

 

可以說,製造業基礎薄弱,是香港創新科技發展停滯不前的其中一個原因。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指出,製造業是創新與科技的主要驅動力,與服務業相比,製造業公司會較主動進行創新科研活動,是創新研究成果商品化的主要推手。中大創業研究中心主任區玉輝教授稱,工業最大好處是擁有較長的價值鏈,從研究開發、生產、物流以至銷售都能帶來高增值的項目,「香港仍有些製造業企業,願意投放資源做R&D,在國際上取得很好的聲譽,譬如生產微型馬達的德昌電機。」

審視香港鄰近的競爭對手,創新科技競爭力較高的經濟體,如新加坡、南韓及台灣,製造業佔GDP百分比均超過20%,工商界用於研發的支出佔GDP的比重介乎1至3%,香港只能望其項背。當大部分廠佬無心戀戰,又或處於供應鏈低增值的一端,如何打通一條適合香港的創新之路,將會是個挑戰。顯然,創新科技不再是單一口號政策,更涉及香港經濟結構如何轉型的大問題。

 

【施政報告創科解碼報道 系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