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人誌.潘麥瑞雯】易樂與苦樂 臨床心理學家靠毅力尋滿足

撰文:區嘉俊
出版:更新:

何時退,何為休?68歲的潘麥瑞雯退休後,在醫院擔任客席臨床心理學家及香港心理學會會長,繼續工作卻不如過往繁重,閒時可走到不同山嶺尋樂。
明年1月舉行的「逆之女」越野賽,她是最年長的參賽者。山野之中,潘麥瑞雯感受到人生的「易樂」和「苦樂」。
攝影:張浩維

「易樂指很容易得到得快樂,例如看電視節目看到哈哈大笑,它多數是被動的快樂。另一種是苦樂,過程很艱辛和痛苦,但挑戰得到的快樂和滿足感更大。」潘麥瑞雯不是運動健將,50歲才首次參加毅行者,參賽十多次也不為競賽,旨在追尋「苦樂」。

潘麥瑞雯形容,寶雲道是她的後花園。(張浩維攝)

這種「苦樂」,來自她女兒5歲時候。潘麥瑞雯當年不時與丈夫和囡囡到太古城這類大型商場玩樂,購物、飲食和看戲都毫不費力,但她與丈夫漸漸不安於「易樂」。碰巧他們買了一本介紹衛奕信徑的書,愈看愈感興趣,於是拿着它往山上走。「還記得第一次行山時天氣很冷,我們一家四口穿上厚衫行衛奕信徑,行完整個人濕透,我不舒適,但很滿足。」那次開始,他們行完一段衛奕信徑就行另一段,再走到麥理浩徑,甚至前往馬來西亞挑戰海拔4095米的神山。「我的丈夫是醫生,常道膝蓋磨損難以收復,所以不會挑戰極限。怎料,他走神山後很有雄心參加毅行者。」那一年,潘麥瑞雯50歲,第一次參加長距離越野賽,與丈夫一起尋覓「苦樂」。

潘麥瑞雯是今屆「逆之女」越野賽的最年長參賽者。(張浩維攝)

高齡才開始越野跑,潘麥瑞雯說,竅門是毅力。「我沒有運動細胞,但腳一直都用來行。剩下10公里好、20公里好,我死都繼續走。只要有毅力,原本以為做不到的都會做到。」她認為最重要是相信自己,捱過困難就會心曠神怡。「我都試過前路茫茫和後無退路,捱得一秒得一秒,最終捱到山頂才發現,這麼高的山我都跨越。原來苦未必是壞事,捱完就會快樂無比。」

人生踏入後半,潘麥瑞雯愈來愈欣賞自然的美。(張浩維攝)

當臨床心理學家,潘麥瑞雯會用比喻與看診的人溝通,參加越野跑後,她多了很多具體的例子。她舉例說,有個男孩曾受欺凌,總是躲在家中,她就鼓勵男孩一步一步往外走。「我望住山峰都覺得遙不可及,所以我只想很好眼前3級,行完3級再行3級,逐少逐少做好,就會愈走愈遠。登頂後回望,原來自己走過那麼多。」在她的鼓勵下,那名孩子已習慣到街市賣菜並煮菜給家人。

潘麥瑞雯喜歡感染別人親近大自然。(張浩維攝)

潘麥瑞雯也多次帶領自閉症青年跑山。「他們不擔憂同行人不快,所以心無雜念,專心一致,很適合長距離山賽。」這次「逆之女」越野賽,與潘麥瑞雯同行的伙伴不是其他人——她們最初一起走到郊外,從前是大手牽小手,今天則是同行,那人就是同任臨床心理學家的女兒。

秉承「接龍」概念,跑手接龍將集合各路跑步手,並會定期舉行跑步活動,將來自五湖四海的朋友連結起來!如果你也熱愛跑步,歡迎一齊來跑出生活平衡點!即加入跑手接龍Facebook群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