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視植體清潔 可能染上牙周病 醫生提醒:植牙後非一勞永逸

撰文:專科醫生
出版:更新:

牙齒健康與咀嚼能力息息相關,若不幸缺牙,植牙為填補牙齒缺失的方法之一,即將身體能接受的物料,例如鈦金屬,植入牙槽骨內,以作為支撐假牙的部分,然後在植體上鑲嵌人造牙套、牙橋或活動式牙托;但植牙後就等於一勞永逸、無後顧之憂?有牙科醫生指出,比起自然牙齒,植體對細菌的抵禦力較弱,它們同樣會有感染牙周病的風險,而且惡化的速度、破壞性更強。隨着科技發展越趨成熟,一項體外測試研究發現,使用電解治療清潔比常用的噴砂清潔植體效果更理想。

牙科醫生季超指,常見的人工置換手術,例如膝關節、髖關節均有小機會感染,但當中以植牙所衍生的植體周圍感染的比率較高,其中一項研究顯示,植牙周圍牙周病的發生率約為10%;約20%接受植牙的患者有植牙周圍牙周病;相對膝關節(1.34%)、髖關節(1%)的感染機率高。

植牙周圍疾病可分為兩大類:植體周邊黏膜炎(又稱「植體周邊牙肉發炎」)及植體周邊炎 (又稱「植體牙周病」)。季醫生指,後者的嚴重程度可能會破壞牙骨的情況,通常需要透過手術才能治療。引起兩者病發原因與一般口腔疾病類近,主要源於細菌,其次則包括:不良的口腔衞生習慣、牙齦不足致細菌容易侵犯到植體、吸煙、牙周病史、咬合過重、殘留的假牙黏著劑、製作不良的假牙、血糖控制不佳,及缺乏恆常檢查牙齒等危險因素。

牙科醫生季超提醒,植牙和自然牙一樣,需要定期洗牙,保持良好的口腔衞生。

植體易積聚污垢 電解治療以氫氣泡作深層清潔

治療植體周圍疾病可透過非手術或手術治療,季醫生指,一般而言, 非手術治療僅適合植⽛周圍牙肉發炎的患者,若患者的植體已惡化至植體周邊炎,則需要透過手術治療,與治療牙周病手術相似。季醫生指,首先需要進行植體周圍翻瓣手術,然後透過噴砂,將植體表面消毒,去除大部分的細菌,再放置骨粉及骨膜,以重建植體周圍的骨頭。

惟植體表面有很多螺絲紋,容易積聚污垢;季醫生直言,要完全清潔乾淨比較困難,若持續沒有正視,最壞情況可能需要將本身的植牙「連根拔起」,待牙周病痊癒後再重新植牙,對患者可帶來種種不便。

近年醫學界發現電解治療可適用在植體清潔上,季醫生指,電解治療是以電解原理於植體表面製造氫氣泡,可直接把植體表面的細菌膜破壞及清潔,從而治療植體牙周,亦可以避免牙齦及牙槽骨萎縮惡化,甚至損害其他牙齒的機會。

本身有吸煙習慣的譚生,右下第一、第二臼齒早前因牙周病而剝除,其後經過治療後,可進行植牙治療恢復咀嚼功能。但約三個月後,植牙出現有牙骨吸收狀況,並且有牙周病返發的情況,需要剝除其中一顆牙齒,重新置入;並針對另一隻植牙進行電解治療、補骨及補牙肉治療,現時情況穩定。

譚生(左一)植牙後一度出現牙周病,需接受電解治療,現時情況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