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後遺|中醫拆解多種慢性運動損傷 結構治療助引導肌肉復位

撰文:醫師Easy
出版:更新:

運動員無間斷的訓練和比賽,令他們的身體難免伴隨各種傷患。傷患所帶來的痛感雖然短暫,然而置之不理容易會變成慢性損傷,不但會影響運動表現,更可能埋下韌帶斷裂的危機。承治堂的余小鎮醫師治理過多名運動員,深明慢性損傷對運動員的影響,余醫師更分享其獨特結構治療手法,除了可解決傷患,長遠更有助提升運動表現。

運動員生涯難免伴隨各種傷患,這些傷患可大可小,雖然休養後未必會再有疼痛感覺,卻不等於已完全康復。(圖片:istock)

急性損傷演變成慢性損傷 沒有明顯疼痛容易忽視

據余醫師的臨床觀察,運動員的損傷通常由以下情況造成,包括為突破極限而進行強度訓練、在比賽時超越平日表現而導致肌肉損傷,或各種碰撞而造成關節損傷。這些損傷屬「急性損傷」,當疼痛消除後,運動員通常急不及待又重新緞練或參與比賽,使急性損傷逐步演變成「慢性損傷」。慢性損傷未必會產生明顯疼痛,卻會一定程度上影響運動表現,更可能造成關節韌帶的鈣化斷裂,為運動生涯帶來嚴重影響。

余醫師指,慢性損傷的可怕之處在於沒有明顯疼痛。疼痛是身體發出的訊號,當身體出現問題時,疼痛提醒我們要處理問題,並驅使我們限制某一部份的運動功能,以免進一步受傷。然而,運動員身上經常存有不會造成明顯疼痛的慢性損傷,令運動員掉以輕心、疏忽處理。

慢性損傷未必會產生明顯疼痛,卻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運動表現,更可能造成關節韌帶的鈣化斷裂,為運動生涯帶來影響嚴重。(圖片:sina)

肌肉過度收縮出現落差而形成粘連 骨關節錯位令肌肉扭旋影響運動表現

運動員經常會感到肌肉酸痛,余醫師指出實這些酸痛並非由乳酸造成,而是由於肌肉過度收縮以及各組肌肉收縮的程度不一,令肌肉筋膜之間或皮膚與淺層筋膜之間的位置出現落差所引發。

雖然拉筋和按摩可令筋膜放鬆並重新排列,使酸痛迅速消除,但如果繼續進行訓練和比賽,身體缺乏足夠時間復原便很容易在肌肉或關節韌帶等組織形成粘連。這些粘連會限制肌肉的活動範圍,造成肌力不足及乏力的感覺。

運動員在訓練或比賽之後經常會感到肌肉酸痛,是由於肌肉過度收縮以及各組肌肉收縮的程度不一,令肌肉筋膜之間或皮膚與淺層筋膜之間的位置出現落差,引發酸痛。(圖片:istock)

另一種常見的問題是關節的扭旋錯位。鑑於運動員的肌肉彈性較好,身體存在着不少代償空間,因此錯位未必會立刻造成疼痛。然而,微小的骨關節錯位或會扭旋附著的肌肉,令該部分肌肉的收縮功能下降;這個情況亦有機會出現在幫忙代償的肌肉。日積月累之下,受影響的肌肉便會出現酸痛不適,繼而影響運動表現;更甚者,受力不正常的關節韌帶會出現勞損鈣化,引發斷裂危機。

康復或留有疤痕形成拉扯力 一般人亦會出現錯位

余醫師續指,當肌肉撕裂後再康復,或進行手術後,皮膚、肌肉或韌帶上或會留有疤痕,這些疤痕會形成拉扯力,一定程度上限制肌肉的活動力,甚至沿著肌肉力線,對更遠的肌肉造成影響。與關節錯位所造成的扭旋情況相近,拉扯同樣會影響運動表現,甚至埋下關節韌帶斷裂的風險。

事實上,除了突然用力過度、承受過猛外力等原因之外,肌肉、韌帶、骨骼等組織之所以會出現撕裂,另一個罪魁禍首就是關節肌肉出現錯位。這個情況往往是由於運動員受傷後的癒合過程中,原先存有的問題尚未得以糾正,新的問題又形成,兩者叠加起來,使傷患處未能正確復原,形成錯位。

運動員受傷後的癒合過程中,原先存有的問題尚未得以糾正,新的問題又形成,兩者叠加起來,使傷患處未能正確復原,形成錯位。(圖片:shutterstock)

其實不只運動員,一般人士身上同樣有潛藏的錯位問題。余醫師不時遇到因運動而受傷的一般人士前來求診,這些人身體原本便有不正常的錯位或扭旋,只要稍為過量運動便會出現周身酸痛,甚至是持續不能緩解的疼痛。這些情況在進行羽毛球、網球、乒乓球等單邊性運動尤其常見,因為單邊肌肉的使用量較高,令身體的偏移情況加劇,更容易引起不適。

結構治療找出錯位根源 針灸有效解除粘連

慢性運動損傷能透過中醫理療紓緩並治療,其中結構治療方案是師承自台灣大師的獨特手法,治療效果顯著。結構治療處理錯位的手法輕柔,著重先找出錯位的根源所在,再引導肌肉和骨骼自行復位。許多局部性問題或是由多個位置較遠的錯位造成,所以找出根源所在,能達至更佳療效。

在處理粘連方面,治療目標是解除皮膚與肌肉之間的粘連和相互拉扯,余醫師會以針灸方法處理。在找到粘連位置後,在適當的刺激和角度調整下,用針輕輕將其針開,當大部份的粘連點分開後,患者可即時感覺到整個區域的肌肉鬆開,收縮力提升。這種治療方法可以在運動周期的任何時間進行。

在處理粘連方面,治療目標是解除皮膚與肌肉之間的粘連和相互拉扯,而最適合的方法是針灸。在找到粘連位置後,在適當的刺激和角度調整下,用針輕輕耐其針開。(圖片:123RF)

運動員或需時適應復位 治療宜於休整期進行

如果損傷涉及肌肉、骨骼的錯位或疤痕等,同樣採用針灸治療,但治療時間則略有不同。對於沒有明顯疼痛、只在運動時有一部份肢體較為耗力或靈活度較低、強度訓練或比賽後有某些部位比較疼痛的一類,治療應在比賽後的休整期進行,而不應在比賽前期將粘連情況徹㡳分離。

「原因是這些錯位存在已一段時間,運動員早已適應這種錯誤狀態,因此經治療復位後,運動員需要時間去適應並訓練調整後的肌肉。一般情況下,適應期約為一個星期。」余醫師補充指,如果運動員難以抽空,仍可先透過手法將錯位問題稍為對齊。

錯位存在已一段時間,運動員早已適應了這種錯誤狀態,因此經治療復位後,運動員需要時間去適應並訓練調整後的肌肉。(圖片:volsports)

損傷對運動員而言在所難免,但余醫師勸說運動員不應輕視問題。受傷後重點是及早發現潛藏問題並給予適當治療,從而減低進一步受傷的風險,以及損傷對整體運動表現的影響。而且透過結構治療達至更徹底的分離和調整後,運動員會明顯感到活動更靈活、進步空間更大,表現得以提升,甚至突破自身極限。

中醫余小鎮(中)治理過多名運動員,其獨特結構治療手法,除了可解決運動員慢性損傷,長遠更有助提升運動表現。(圖片:承治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