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親媽同患乳房及大腸癌 譚慧賢醫生助雙重癌症患者重燃生命曙光

撰文:醫師Easy
出版:更新:

乳癌是香港女性頭號癌症,根據香港乳癌基金會資料,平均每天約有12名女性患者確診,而平均每15名女性便有1人在一生中可能患上乳癌。患上乳癌已是苦不堪言的事,若然同時患上大腸癌,對女性而言可謂雙重打擊。專治乳房及大腸的外科專科譚慧賢醫生,分享她從醫生涯遇到的個案,並以她的個人興趣,讓讀者一窺醫生白袍背後的一面。

譚慧賢醫生兒時偶像是神探福爾摩斯,啟發她當醫生也要運用偵探頭腦,透過細微病因,為病人找出身體毛病的「真相」。(圖片:受訪者提供)

醫生與偵探工作相近 透過「蛛絲馬跡」找出病因

我們總是認為每位醫生自幼便立志成為醫生,但譚醫生在小學作文「我的志願」中所寫的職業卻並非醫生。「自幼我是想當偵探,跟我的偶像神探福爾摩斯一樣。只是我一直對理科十分感興趣,尤其生物科,長大後因緣際會便成了外科醫生。」

雖然沒有成為偵探,但當醫生之後,她發現醫生的工作和偵探有很多相似之處,兩者同樣需要觀察和分析。「偵探透過蛛絲馬跡找出真相,醫生則透過各種病徵找出病因。」她解釋,「例如醫生觀察到病人有腹脹、黃疸、手指頭呈鐘鎚狀等症狀,綜合這些『蛛絲馬跡』便可推斷出病人的肝臟出了問題。」

譚醫生指為病人檢查時都是先觀察雙手,如圖中病人指甲狀況,已能反映可能與肝臟、肺,甚至心臟出現問題。(圖片:受訪者提供)

她續指,書中描述福爾摩斯觀察別人時,會先看對方的手,而醫科學習為病人檢查時亦是先觀察病人的手。「福爾摩斯的作者柯南·道爾本身也是醫生,而福爾摩斯這個角色則是他以自己的醫學院外科導師Dr Bell作為原型而創作,所以福爾摩斯不少破案方法其實和醫生診症有異曲同工之妙。」她笑指自己其實某程度上也達成了小時候的夢想。

單親媽媽患乳癌及大腸癌 同步手術迅速助病人康復

乳癌和大腸癌是香港五大致命癌症,譚醫生作為醫治乳房及大腸的專科醫生,在與病人同行的路上,也經歷過不少起跌。她憶述,「曾經有位單親媽媽原本已患上大腸癌正準備接受手術,怎料術前檢查時竟發現她同時患有乳癌!雙重打擊下覺得自此沒法再與心愛的孩子過正常生活,十分灰心。我和治療團隊經過詳細研究及規劃後,均決定在同一次麻醉手術內,為病人同時割除兩種癌症。」手術後配合復康團隊的努力,病人康復進度非常理想,只需一星期便可以出院與孩子團聚。「對團隊最鼓舞的是能於一個手術內解決兩個危疾,排便功能恢復正常之餘,亦得以保留乳房。」能夠使病人重新過正常生活,令譚醫生感到非常滿足。

譚慧賢醫生曾與不少乳癌及大腸癌患者攜手走出陰霾。(圖片:受訪者提供)

譚醫生也曾經遇過不少因延醫而影響治療效果的病人,「有位老婆婆被送到急症室時,已散發出腐臭味,原來婆婆的左胸已經變成血肉模糊的Pizza狀,細看下更有蛆蟲在蠕動。因為婆婆患有認知障礙,不懂向人求助,導致耽誤病情。」她指婆婆的傷口情況極之嚴重,可用的治療方法不多,「加上婆婆年紀大,如果將整個問題乳房切除,年邁的她未必能夠承受,而手術本身亦會造成另一個大傷口,難以康復。」她指,假如婆婆的情況能夠及早發現,其實可透過藥物治療,大大緩減腫瘤的惡化速度。

全乳切除不再必然 籲及早篩查減乳癌風險

對不少女性而言,乳癌是極大的惡夢,切除乳房更是無法接受的缺憾。作為女性,譚醫生深明切除乳房對女性所造成的心靈創傷之大,因此她從專業角度提供分析,藉此安撫任何受乳癌威脅的女性。

譚醫生指,若需進行乳房局部切除,病人也可以透過微整手術,維持乳房整體形態和外觀。(圖片:ucc)

首先,她指出醫療技術的進步早已減少了全乳切除的情況,加上篩查計劃令許多個案提早發現,亦令不少病人免於這個厄運。她解釋,進行局部切除後,病人可以進行微整手術,能夠維持乳房整體形態和外觀。「而且部分病人的細胞對化療反應較佳,可先進行化療縮小腫瘤,便可將須切除的範圍縮至最小。」

譚醫生提醒,近年透過檢查發現病人身上有多於一種癌症的情況時有所見,她在過去三年便接觸到四至五次。「乳癌腫瘤在早期可能小於一厘米,用手未必摸到,只要定期找醫生檢查乳房,輔助以超聲波或X光造影,已可輕易找出早期病灶。第一期乳癌的手術簡單,癒後情況較佳,病人存活率更與健康人士幾乎無異。」因此她呼籲女性應及早和定期進行乳癌篩查。

喜愛西洋書法及鈎織 興趣與工作相得益彰

工餘時的譚醫生是否像偵探一樣喜歡四處探險?「其實我的興趣較為靜態,我喜歡西洋書法和鈎織。」她指,西洋書法講究規則,例如字距、筆劃的粗幼,而且書寫前的規劃相當重要,美學的背後其實是精準的計算,這一點正如準備手術一樣,必須有完整的計劃;至於鈎織,一針一線的過程亦是對手定及心靜的訓練,「遇到壓力的時候,我便會練習書法或鈎織,專心的過程有助我整理思緒,回復平靜。」

譚醫生工餘時愛練習西洋書法及鈎織,美術講求的精準規劃及專注,與完成一台精密的手術如出一轍。(圖片:受訪者提供)

書法和鈎織貌似與醫生的工作互不相關,但譚醫生卻認為有不少微妙的共通之處。「要寫好一幅書法作品或是鈎織一件作品,事前精心計劃是不可或缺的,情況就如操刀一台精密的手術一樣。可以說外科手術也是手作的一種,平時多練靈活的手眼協調,對手術時縫針非常有幫助,我的興趣可謂與我的工作相輔相成。」

醉心微創手術 自學日文越洋進修「無創」大腸鏡手術

譚醫生曾遠赴日本學習無創(即無傷口)大腸鏡手術技術,不斷進修務求為病人提供更優質醫療。(圖片:受訪者提供)

譚醫生擅於利用興趣為工作增值,亦從未停下學習的步伐。由於醫生當值鐘數長,譚醫生難以報讀日常的日文班,考獲N2級也全是自學的成果,喜歡看日劇的她無想到在職涯上也能派上用場。她前往日本學習無創(即無傷口)大腸鏡手術技術時,學得的日文有助她閱讀日文參考書。「不經翻譯地閱讀日本大師所撰寫的書籍,能夠直得原文神髓,令我獲益更多。」譚醫生稱,希望透過學習世界各地的微創手術經驗,為患者帶來最微細的創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