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躁男患喉癌病癒決心助同路人 耳鼻喉醫生:癌症康復重啟生命

撰文:醫師Easy
出版:更新:

韓國男星金宇彬在治療鼻咽癌兩年後,回歸演藝工作。坊間對於金宇彬年僅28歲就患上鼻咽癌,無不感到驚訝。耳鼻喉專科醫生鄧志豪醫生表示,包括鼻咽癌在內的頭頸腫瘤近年有年輕化的跡象,而且頭頸包含多個重要器官,如腦部組織和主動脈,令頭頸腫瘤變得棘手。多年處理頭頸腫瘤個案時,鄧醫生屢次遇到令他深受感動的病人,令他對人生有所啟發。

患癌不一定只帶來不幸,用正面態度面對病魔,或許會帶來新希望。
鄧醫生當年選擇耳鼻喉科的原因十分單純,就是為「興趣」二字。(圖片:shutterstock)

2003年畢業的鄧醫生,於實習時選擇耳鼻喉科作為第一個學習範疇。「耳鼻喉科牽涉的範疇很廣,不論是呼吸和進食,還是說話和聆聽,全都與耳鼻喉科有關。耳鼻喉所在的頭頸是人體重要位置,它對一個人的健康、生活以至人生所帶來的影響非同小可。」在行醫的過程中,他對頭頸外科產生濃厚興趣,於是決定進修耳鼻喉科專科,並在2011年取得耳鼻喉專科資格。

鄧醫生指耳鼻喉科牽涉的範疇很廣,不論是呼吸和進食,還是說話和聆聽,全都與耳鼻喉科有關。(圖片:shutterstock)

年輕女孩勇敢面對癌症至最後一刻 醫生感慨生命短暫而燦爛

多年行醫過程中,鄧醫生親眼目睹頭頸腫瘤為病人帶來的身心痛苦和折磨。不過,與病人同行的過程讓他體會良多,甚至對人生價值觀有所啟發。在多年來遇過的難忘個案之中,他分享了兩個對他影響尤其深遠的個案。

與病人同行的過程中,也讓鄧醫生體會良多,甚至對人生價值觀有所啟發。(圖片:shutterstock)

本應處於花季的二十多歲少女,不幸確診鼻咽癌,一朝打碎她的時裝設計夢想。「電療和化療過程難熬,亦會為她帶來耳朵發炎、口水分泌減少、吞嚥能力受影響等後遺症,但她都勇敢樂觀面對。」好景不常,癌細胞於一年後在深層位置復發,已無法透過手術根治,只能用化療控制病情。「這個腫瘤頑強,之後甚至擴散至腦部。她的情況極不樂觀,隨時有機會離世。」即使如此,女孩仍然樂觀面對病情,經常反過來安慰身邊的人。她在病魔折磨下仍堅持夢想,完成時裝設計學位。

「在她身上,我看到即使生命短暫,卻可以活得燦爛美麗。」鄧醫生指,雖然她最終不敵病魔離世,但她積極樂觀的精神長存在身邊人心裡。他亦希望其他人明白到「活在當下」的重要性,「對於無法控制的事情要坦然面對,而對於自己的目標和夢想則要堅持到底。」

脾氣暴躁喉癌患者換人工聲帶 康復後積極協助同路人

另一令鄧醫生難忘的個案是一名患上喉癌的中年男士,「他有吸煙和喝酒的習慣,確診時已屬第三期,需切除喉嚨並安裝人工聲帶。」手術雖然順利,但使用人工聲帶並重新學習發聲的過程不容易,容易令人情緒低落,加上病人本身性情暴躁,因此術後初期對身邊人而言,日子並不易過。

由於不少喉癌康復者會重返醫院,探望正在進行治療的喉癌病人,「同路人」的鼓勵和支持,令他的情緒和態度開始轉變,「他逐漸放下固執,接受自己的身體狀況,並開始努力適應和學會使用人工聲帶,與別人溝通。」這名病人後來更加入喉癌康復組織「新聲會」,幫助他人。「想當初脾氣差、缺乏耐性又固執的他,現在變得開朗又積極,猶如揭開人生的新一頁。」看到這名病人的轉變令鄧醫生十分欣慰,也使他在行醫路上獲得更大動力。「癌症腫瘤的確會奪走某些東西,卻同時也會讓病人甚至身邊的人得到其他東西。」

「癌症奪走某些東西,卻同時也會讓病人甚至身邊的人得到其他東西。」鄧醫生說。(圖片:shutterstock)

手術逾十小時猶如越野長跑 砌精細模型增強手眼協調

處理頭頸腫瘤動輒需要十多個小時,對體力和心力的需求極大,鄧醫生會透過各種運動訓練體力和意志力。他指進行手術的心路歷程猶如一百公里越野跑,「兩者都會遇到起伏不平,而且在遇到挫敗和感到疲倦的時候,都要鼓勵自己堅持,直至見到曙光。」

除了戶外運動,鄧醫生也喜歡砌模型,尤其是細緻的場景模式。「愈細緻,我愈喜歡。」他笑言,並指砌模型的過程需要細心和專注力,同時可訓練手部穩定性和手眼協調,對於進行手術有莫大幫助。

鄧醫生指進行十幾個小時手術的心路歷程猶如一百公里越野跑。處理頭頸腫瘤對體力和心力的需求極大,而運動正好能夠訓練體力和意志力。(圖片:52lishi)

喜與醫科生分享經驗 寄語學生成醫之路漫長

鄧醫生除了是專科醫生外,更是中大耳鼻喉頭頸外科名譽臨床助理教授。他特別喜歡與年輕一代接觸,了解他們的想法,「新一代的思想獨立,有更多自己的想法,加上他們接觸的資訊比以前多,會更主動去自己尋找答案。」他認為作為醫科教授,更重要是向學生分享自身經驗。「經驗是具有立體感的知識,能夠讓學生有更深刻的印象。」

鄧醫生也不時在課堂期間提醒醫科生,修讀醫科與真正成為醫生的距離仍然遙遠。「在醫學院讀書只是紙上談兵,實習則只能接觸醫學領域的表層,之後仍需要經年累月建立屬於自己的知識和經驗。」他甚至認為,真正的醫生之路是在取得專科資格後才正式展開。

鄧醫生指修讀醫科與真正成為醫生的距離仍然遙遠,需要長年時間累積經驗。他甚至認為,真正的醫生之路是在取得專科資格後才正式展開。(圖片:freepik)

耳鼻喉專科醫生—鄧志豪醫生
(照片由醫生授權刊登)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