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媽媽的矛盾】讓兒子自由選擇:中一食煙又得唔得?

撰文:毛淳宇
出版:更新:

和大部分香港大學生差不多,小明大專畢業後就是兩個字:「未知」。廿頭,少女心也沒有多害怕,隨即就選擇了背包客的浪遊生活,去感受有別於發達城市的生活方式,藉此了解不同人的價值觀和另類的成長條件。遊歷東南亞一帶國家,每到一處,就會紋一個圖案在手臂,回來時,雙臂已經差不多「花晒」。

中學時期曾受家長嚴格管教,「由細到大,屋企管得嚴,怕我學壞。回家玩電腦也只有一小時,只能盡量在時間內update Xanga和吸收資訊;跟同樣需要準時回家的同學聊msn。被限時回家,會覺得瘀。心裡一直想自主,覺得如果被社會上一些道德標準或家庭價值捆綁自己,是很可惜的事。所以在嚴格家教下,反而想體驗多點不同的人和事。」流浪的慾望也許由此生出。管得愈嚴,愈拼命逃脫,加上早早接觸社會運動,小明在讀書時期已經深受當代的自由主義思想影響,簡單來說,就是別管制他人,自己為自己負責。

戲劇性地,回港一段短時間,她發現自己懷了孕。雖然對前路並不確定,仍舊「未知」,但她也不逃避,和丈夫決心展開育兒人生。從以往的「未知」、「自由」到切實的經濟壓力,她坦白說仍未習慣;更惶論無端變成家長,為小生命負責的人生。

一向以生活方式嘗試脫離家庭保守價值的她,看著仍在學行階段的小孩時,發現有關代際教育的難處:原來並非自己年輕、思想自由就可以輕易拿捏「管還是放」的平衡點。她覺得自己身處於這一代,最能理解多元和開放的可貴,所以希望能一直跟小孩像朋友般相處,接受他的自由選擇;然而,原來投注整份精神去培育一個人,她發現要為小孩做一些有利的選擇亦相當重要。家庭教育中的這兩種取向,似乎並不隨著年代進步而輕易調和,每一代也可能有意無意重蹈上一代的覆轍,再影響下一代。訪問中小明預想,將來小孩讀中一時可能發生的「禁忌」局面,她也誠心地給出了一些「成熟」的答案。原來,活得自由的新一代反而更容易身陷倫理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