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歲後未見過父親】奧巴馬孤獨歲月 與白人富家女的一段情

撰文:佘漢姬
出版:更新:
在哥倫比亞大學求學的時期,奧巴馬還在尋求自我的定位。

人就是這樣,失去才懂得珍惜。美國總統奧巴馬(Barack Obama)卸任在即,人們又再開始對他的過去感興趣。這位為人風趣的混血總統,原來也經歷過足以寫成傳記的苦苦掙扎,從迷惘的青少年逐步成長為自信的政治家。當多數人都專注他的哈佛學歷與法律專業,電影《巴利精神》(Barry)的導演Vikram Gandhi反而好奇奧巴馬就讀哥倫比亞大學時的生活:「我想那個時候奧巴馬第一次感受到社會的分裂。對於白人小孩來說他永遠是黑人,而對黑人小孩來說奧巴馬不完全屬於他們。奧巴馬說他感到被孤立,他形容那是段孤獨的歲月。」

女主角Charlotte(左)手上的《Another Country》是一本有關誇種族愛情的小說,道出美國社會的歧視問題,暗喻她與奧巴馬的戀愛關係。

這份格格不入來自奧巴馬特別的血統與家庭背景,尤其是他與生父的疏離,導致他須在別的地方尋求指引。在他描寫自己早年到哈佛求學為止的傳記《Dreams from My Father: A Story of Race and Inheritance》就有講到最後一次見到生父是10歲,往後因為父親長居肯亞,父子兩人只能透過郵件通訊。有關父親的事情,奧巴馬大多是聽母親或親戚口述而得知。這樣的父親留給奧巴馬半個黑人的身分,令他在學生時期苦思自己的位置,也成就他日後的總統之路。

奧巴馬最終的真命天女在這部電影中尚未出現。

「Barry」是奧巴馬學生時期的暱稱,他不是校園的風雲人物,他與一般大學生無異,打打籃球、談談戀愛。不過他打籃球的地區被指是1981年紐約最危險之地,而他的愛情則牽扯到種族與社會地位問題,因為對象是一名來自富裕家庭的白人少女。《巴利精神》說的不是奧巴馬的成功,反倒讓人看見他年少時的脆弱與痛苦。或許我們在說「這些機會不是屬於我的」前,都應問問自己盡了力尋找機會沒有。

少年奧巴馬的室友祖籍巴基斯坦。
《巴利精神》在12月13日舉行特別試映。

《巴利精神》12月16日在Netflix開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