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專訪︱英國求醫難:NHS滿意度40年最低 立陶宛診所七成英國人?

撰文:藺思含
出版:更新:

2023年1月,62歲的Steve Mayes右膝關節炎嚴重惡化,年輕時代的一次左膝手術讓他過度依賴另一側膝蓋,終於不堪重負。他幾乎無法走路、開車,更難以工作,疼痛令他夜不能寐。

Mayes每天靠服用一種最強效的非處方止痛藥勉強維持生活。他沒有選擇:新冠疫情後,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NHS)也已經不堪重負。首次看診他輪候兩個月,又再輪候X光檢查、專科醫生,到第二年1月,他仍未從NHS所屬的專科醫生那獲得診斷。鴉片類止痛藥有成癮性,藥盒上標明「勿服用超過三天」,但12個月間,Mayes「就像孩子們吃糖一樣吃止痛片。」

隨着NHS輪候人數不斷刷新紀錄,愈來愈多像Mayes一樣迫切需要醫療服務的英國人迫於NHS輪候無期、私家醫院收費高昂,只好坐上飛機,前往其他國家求醫。

來自英國諾福克郡(Norfolk)的Steve Mayes因無法忍受NHS漫長的輪候時間,最終前往立陶宛求醫。(受訪者供圖)

NHS輪候人數破紀錄 患者異國求醫

隔着電腦屏幕,Steve對《香港01》記者表示:「我已經在英國納稅、繳付醫療保險費45年,你知道。但到了我需要國家醫療服務時,它卻幫不了我。這很讓人沮喪。」

在很長時間裏,NHS一直是英國作為福利國家的令人引以為豪的象徵,是連在倫敦奧運會上也要展示的「國寶」。這項建立於1948年的「免費醫療」制度是世界上最全面的、由稅款支持的醫療體系,民眾按收入繳付健康保險,便可以在看診、住院、體檢等各種服務上享受公費醫療(眼科、牙科等少數服務不在範圍內)。幾十年來,NHS亦取得了許多重大成果——包括推行首個大規模疫苗計劃、完成首例髖關節置換手術、心臟移植手術等。

然而,人口的老齡化、保守黨政府2010年以來實行財政緊縮政策、設備和設施資金匱乏、醫護人員的過勞和短缺讓這個系統處於嚴重危機之中,這些問題在新冠疫情到來後更暴露無遺。

2022年12月20日,英國NHS的護士們在倫敦罷工行動中舉着標語。(Reuters)

去年10月,英國NHS輪候治療的人數達到了780萬的歷史新高。該數字在醫院通過增加週末和晚上的手術時間、削減積壓的候診者後,於今年1月降至758萬。數據還顯示,截至去年底,有超過1.3萬人等候常規治療的時長超過18個月。英國智庫「財政研究所」(Institute of Fiscal Studies,IFS)今年初發表的一份報告估計,儘管輪候人數預期會逐漸減少,但到2027年12月仍將維持在650萬人,遠高於疫情以前的水平。

但Mayes表示,目前的輪候人數不能反映現實中的等待時間。在他一邊每天吃止痛片、一邊等候的12個月間,他始終未能見到專科醫生,意味着他無法拿到診斷書、排隊預約手術:「我不算那些(760萬)人之一,因為我不在(手術的)輪候名單上,我連隊都沒排上。」

即便看過專科,輪候手術也還要兩、三年時間,而Mayes的狀況已經愈發惡化,用他的話說,他「無法生活,只是勉強生存着。」經認識的人介紹,他聯繫了一家位於立陶宛第二大城市考那斯(Kaunas)的機票,四個星期後,他已經抵達當地一家診所進行術前準備。

英人赴立陶宛醫療旅遊成風

「我們沒有輪候時間。」——來自考那斯Nord Clinic的首席外科醫生Sarunas Tarasevicius對記者說。立陶宛亦實行公費醫療制度,一半依靠強制醫療保險,一半由國家出資,大多數當地人在公立醫院免費就醫,在Nord Clinic這樣的私家診所,絕大多數的患者都來自海外,當中約七成為英國人。

「對於他們來說,坐飛機來考那斯看診、待一個週末要比在英國的私家醫院看醫生便宜的多。」Tarasevicius指,以需求最高的髖關節置換術為例,英國一家典型的私家醫院收費約為18,000英鎊(約合17.8萬港元),只含一晚住院、不包括復健,而立陶宛的私家診所收費則為8500英鎊(約合8.4萬港元),附一週的復健。

從機票到手術準備期間的住宿、到診費、手術費,Mayes前往立陶宛做手術共花費8500歐元(約合7.2萬港元),而在英國的私家醫院,同樣的手術則需要20,000英鎊(約合20萬港元)左右。

許多英國患者向Tarasevicius抱怨,雖然預約到一年後的手術,術期臨近卻被通知手術延期一年,「他們再等一年,然後又發生了一些事、醫院罷工,不能提供某些服務,於是再把手術推後一年......你知道,對於有些患者來說,你已經75歲了,你去看醫生,醫生說你可以在兩年後接受NHS的服務,但患者會說:『好吧,我已經75歲了,兩年很重要,我沒有多少(時間)剩下了。』」

財政緊縮、脫歐下資源緊張

2010年到2019年間,英國的醫療保健支出平均每年增長不到2%,而1998年到2008年的增長率則為5.1%。英國慈善機構健康基金會(Health Foundation)的數據顯示,英國這時期在醫療上的資本投入比歐盟國家平均水平低410億美元(約合3200億港元)。

NHS近年還面臨嚴重的人手短缺。根據《衛報》去年的報道,NHS目前全職員工的缺口達到15.4萬,若這一趨勢持續,到2036年人手缺口將增至57萬。英國政府此前依賴海外醫療人員、臨時工來彌補,但脫歐以後,來自歐盟成員國的醫生、尤其是護士流失嚴重。健康基金會今年3月發佈的一份報告更顯示,近三年來英國每年有近9000名外國護士離開英國、前往美國、新西蘭或澳洲等薪酬更高的國家工作。

與此同時,輪候名單卻愈來愈長。英國《獨立報》援引官方數據指,2014年等待治療的人數超過300萬,2017年超過400萬,2021年超過500萬,2022年超過700萬。在過去十年的大部分時間裏,輪候NHS治療的人數一直在增加。

圖為英國首相辛偉誠2023年6月與NHS官員共同出席新聞發佈會。 (REUTERS)

英人對NHS滿意度40年最低

疫情後,資金不足和患者的累積又引發層出不窮的罷工行動,令許多原本已經在超負荷運轉的醫院幾近癱瘓。本週公佈的英國社會態度民調數據顯示,公眾對NHS的滿意度跌至24%,比前一年下降了5個百分點,也是1983年有統計以來的歷史新低,最令受訪者擔憂的便是等待時間和人員短缺問題。

Tarasevicius表示,幾年前,英國患者在NHS的輪候時間一旦超過一年,便可以受資助前往包括立陶宛在內的歐盟國家就醫,但該制度也在脫歐以後取消,患者只能自費前往土耳其、波蘭等國家求醫。

英國首相辛偉誠(Rishi Sunak)去年宣佈了一項為期15年的計劃,招募和培訓30萬名護士和醫生,並在首五年投入24億英鎊(約合237億港元)的預算。但批評者指出,該計劃沒有為工資增長提供資金,而這是防止醫務人員離職唯一有效的方法。

Mayes稱,他在輪候期間兩度去信他所在的選區議員,結果「只是浪費時間」,「我必須從我的養老金中拿錢做手術,我的退休金。事情不應該是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