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援巴示威者佔據大學大樓 校園示威成歐洲議會選舉前哨角力?

撰文:羅保熙
出版:更新:

歐美聲援巴勒斯坦的校園示威持續。在德國首都柏林,有示威者日前佔據著名學府柏林洪堡大學(Humboldt University of Berlin)一座大樓,亦有示威者在大樓外與警員推撞,部分人被帶走。

在美國大學學生和警察之間爆發衝突後,以色列在加沙的戰爭加劇了歐洲的緊張局勢。隨着歐洲議會選舉臨近,其對當地政治、政壇的影響越發受到關注。

5月22日,柏林洪堡大學約 50 名學生佔領了大學內的社會科學研究所大樓,以表態支持巴勒斯坦人,另有300 名支持者聚集在外面示威,支持佔領人士的行動。示威人士又以加沙地區最大難民營之一的賈巴利亞難民營(Jabalia Camp)為名,宣布成立「賈巴利亞學院」,並在大樓外圍懸掛了「自由巴勒斯坦」的橫幅。他們還設置路障,在牆壁上噴上團結的口號,並從窗戶向對出的街道散發傳單。

這次抗議行動是自以色列對加沙戰爭爆發以來,柏林發生的一系列抗議活動中的最新一宗,但這卻標誌着當局態度的微妙變化。本月初,柏林自由大學(Free University of Berlin)亦有反戰示威活動,示威者組成人鏈及高呼口號,期間有人與警方推撞,亦有人與警方理論,其後多人被警方拘捕。及後,數百名支持巴勒斯坦的學生在校內紮營示威,企圖佔領多間課室和演講大堂。

當時,針對試圖佔領柏林自由大學的暴力清理行動,遭到了高等教育界許多人的嚴厲批評,學者們簽署了一封公開信,支持學生的集會自由權。此後,有法律界人士指出,清除大學抗議活動本身可能是非法的。

因此,德國當局現時允許部份示威者在距離建築物約 100 公尺以外的地方進行示威。學生向大學提出的要求包括不撤離大樓、支持學生抗議,以及發表聲明稱大學管理部門承認加沙正在發生種族滅絕。而柏林洪堡大學校長Julia von Blumenthal參觀了教學大樓並與學生進行了洽談,目前會談仍在繼續。

從芬蘭至瑞士 蔓延歐洲多國……

近期,美國校園反戰示威潮蔓延至歐洲多國。除德國外,奧地利維也納大學,亦出現支持巴勒斯坦的示威營地。有人拉起橫額、掛起標語,揮舞巴勒斯坦旗幟,呼籲抵制以色列。

反戰示威潮已蔓延至歐洲多國。(Reuters)

在荷蘭,數百名抗議者在阿姆斯特丹大學校園周圍示威,在他們拒絕離開校園後,警察用警棍向他們衝鋒,並砸壞了他們的帳篷;另外有約50 名示威者在烏得勒支大學圖書館外抗議,數十人在代爾夫特理工大學(Technical University of Delft)抗議。

法國方面,被譽為當地政治精英滋生地的頂尖大學——巴黎政治學院(Sciences Po),一個親巴勒斯坦團體連夜佔領了大學。警方兩次對有關的行動進行干預,驅散了約20名封鎖在大廳內的學生。據巴黎檢察官稱,安全部隊介入,允許其他學生參加考試,並逮捕了兩人。

長期以來,封鎖大學一直是法國學生活動的標準做法,包括去年的退休金改革抗議期間也有進行。事實上,支持巴勒斯坦的學生得到了大多數法國左翼人士的支持,三屆總統候選人梅朗雄(Jean-Luc Mélenchon)稱巴黎政治學院的抗議者是「我們國家反對種族滅絕的榮譽」,歐洲選舉綠黨領先候選人圖森(Marie Toussaint)則表示,「有關的運動絕不能受到鎮壓,希望當局不要打擾學生,尤其是當他們為了如此有價值的事業而組織起來時。」

抗議活動還蔓延至芬蘭、丹麥、意大利、西班牙、瑞士等國,各地要求大學斷絕與以色列關係的呼聲和示威活動日益增多,引發了不少衝突和逮捕。

反戰示威潮或影響6月9日舉行的歐洲議會選舉?(Reuters)

親巴勢力、極右抬頭 輸家都是猶太人?

過去十多年,歐洲先後經歷了經濟、安全、健康、氣候和移民等五次重大危機。舉例,新冠疫情暴露了歐洲衛生系統在全球化世界中的脆弱性;俄烏戰爭則打破了歐洲大陸永遠不會再發生重大戰爭的幻想。這五次危機有多個共同點,就是整個歐洲均感受到了危機,儘管強度不同,但許多人將它們視為生存威脅;而且,這些危機還極大影響了各國政府的政策,而且影響力仍然持續。

這些危機同時創造了貫穿各國之間的政治認同,使得今天的歐洲政治並非簡單地分為左派和右派、支持歐洲一體化和反對歐洲一體化的態度,而是分為不同的「危機派別」(crisis tribes),包括新冠疫情、氣候變化、全球經濟動盪、移民及俄烏戰事。值得留意的是,各國的關注焦點各異,如德國視移民為影響最大的問題,德國和丹麥則更關注氣候變化;意大利和葡萄牙關心全球經濟動盪。

有分析相信,移民問題將成為下月選舉的焦點之一。(Getty)

在6月9日舉行的歐洲議會選舉中,有分析指出新冠疫情、全球經濟動盪和俄烏戰事不太可能成為關鍵的動員議題;相反,氣候變化和移民危機將成為重中之重,或大有可能影響他們的投票意向及取態。各國政治領袖認為相關議題大有可能將定義歐洲政治的下一階段。

因此,以巴衝突所引發歐洲多國大學校園的示威絕對不容忽視,其背後牽涉的移民問題將很可能成為今次選舉的焦點之一,不少歐洲政客或出於選舉的考量,而在背後就此大做文章,甚或鼓動相關的示威以至抗爭。

目前,有歐洲政治分析人士預計,隨着來自中東的移民不斷湧入,不少親巴勒斯坦的力量或有機會因應以巴衝突而在大選中獲勝。另一方面,極右政黨也將會抬頭,預計這些政黨的選舉實力將較 2019 年的上一次歐洲議會選舉整體增加至少 20%,達到 163 個席位,即眾議院的 22%。

歐洲猶太人最有可能會支持荷蘭政治家懷爾德斯(Geert Wilders)。(Getty)

面對這一情況,歐洲猶太人有可能會齊心支持荷蘭政治家懷爾德斯(Geert Wilders)。這位有「荷蘭特朗普」之稱的政客,是以色列的堅定擁護者,年輕時曾在以色列農業社區做過志願者,他最近組建了一個非常親以色列和親猶太人的聯盟,組織承諾考慮搬遷荷蘭大使館從以色列到耶路撒冷,並要求對所有新入籍公民進行大屠殺教育。該新聯盟標誌着背離荷蘭以至整個西歐中東政策的新勢力崛起。

作為一位極右翼煽動者的懷爾德斯,他還支持禁止生產清真和猶太肉類的法律。過去,他曾因煽動針對摩洛哥人的種族歧視而被定罪,他稱伊斯蘭教是「應受譴責、仇恨和暴力」的宗教。可見他無疑是以色列人最堅定的盟友。

無論如何,隨着選舉的日子迫近,親巴勒斯坦、親以色列的力量必然會竭盡所能。然而,按照現時的形勢,選舉結果對以色列猶太人而言或許也不會是好消息,因他們或得面對更廣泛的困境。擁抱崛起的歐洲極右,他們能否放下歷史包袱和排斥觀點備受關注;至於改為支持政治溫和的主流,卻在當下的以巴衝突中遭遇到不少立場方面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