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韓峰會、中美防長會晤緊接而來 台海軍事危機暫告解除?

撰文:聯合早報
出版:更新:

在解放軍圍台軍演落下帷幕後,國務院總理李強5月26日抵達首爾,出席中日韓領導人會議。美國國防部5月24日宣布,中美兩國防長將在31日舉行的新加坡香格里拉對話期間會晤。中日韓領導人重啟會議以及中美防長會晤,顯示由台灣新任總統賴清德的「兩國論」引發的台海軍事危機,暫時告一段落。

中日韓峰會:這張組合照片2024年5月26日路透社發布的照片組成,包括左起:接待中、日領袖的韓國總統尹錫悅、訪韓的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以及訪韓的日本首相岸田文雄。(Reuters)

對這次解放軍圍台軍演,美國總統拜登5月25日重申美國堅定維護台海和平穩定。美國國務院也在同日表示對軍演深表關切,指北京借台灣政權交接進行軍事挑釁,帶來局勢升級風險,敦促北京保持克制。

美國的表態基本在意料之中,並沒有使用類似「保衛台灣」的激烈言辭。美國主動宣布美中防長將在香格里拉峰會會晤,表明美方已經收到北京的明確答覆,中美軍方高層交流並未受到解放軍圍台軍演的影響。

對這次圍台軍演的效果,台海兩岸都有自己的解讀。台灣方面整體上表現鎮定,官方則一如既往地強調解放軍演破壞兩岸和平,希望美日等國際力量干預;台灣軍方則繼續維持「不求戰、不懼戰」的態度,在進行必要防衛監視的同時,盡力避免與迫近台灣本島的解放軍艦機和海警船發生衝突;台灣主流輿論則早已見怪不怪,並未對解放軍演表現出過多擔憂,股市也基本平穩,軍演似乎沒有在台灣社會引起多大震撼。

+3

中國大陸官方則高度評價軍演的意義。國防部新聞發言人吳謙說,這次行動打的是「台獨」囂張氣焰,懾的是外部勢力干涉介入完全合理合法,正當必要。「『台獨』挑釁一次,我們的反制就推進一步,直至實現祖國完全統一。」

雖然這次圍台軍演並未引發台灣內部驚慌,但從軍事角度看,軍演確實展示了解放軍封鎖和打擊台灣的能力在穩步提升。

軍事學者杜文龍在官媒《央視》上表示,解放軍圍台軍演揮出了三記重拳,即艦機協同、對海突擊和對陸攻擊。

圖為2024年5月23日,中國北京一個大熒幕顯示中國人民解放軍東部戰區在台灣島周圍五個區域進行軍事演習的新聞片段。(Reuters)

艦機協同的範圍是在台灣東側,透過水面編隊以及空中聯合突擊,對艦機協同進行了高效檢驗,這是實戰狀態下的高效協同,說明解放軍在遠海對目標的掌控能力和毀傷能力,達到了高水準;對海突擊是對海上移動目標精準定位跟蹤,聯合使用不同武器裝備,進行遠中近、高中低組合打擊;對陸攻擊是對台灣島上反艦導彈陣地和其他武器裝備進行艦機聯合立體打擊。

一些網民發布了1996年解放軍在台海軍演時的老照片。當時由於裝備落後,解放軍不得不使用民用船隻裝載火炮進行渡海作戰。而在這次圍台軍演中,解放軍出動了「踹門神器」殲-20、「炸彈卡車」殲-16,以及大型登陸艦071等先進裝備。

實際上,從1996年至今,解放軍從無力掌控台島東部,正面還要靠民船渡海,到艦機、導彈和遠端火箭炮全方位立體圍困和打擊台灣島,確實已對台軍形成「碾壓優勢」。而且,這次圍台軍演在宣布當天就立即啟動,不需要像以前那樣花時間集結各軍種力量,表明解放軍已經具備常態化進逼、圍困和封鎖台灣的能力。

圖為1995至1996年台海危機期間,解放軍進行導彈發射與軍事演習的情況。(澳洲國立大學)

同時,大陸海警力量也加入到這次圍台演習中,並在台灣控制的外島和台灣東部的花蓮附近海域進行演練。這表明在非戰時狀態下,北京如果認為有必要,也可動用海警船對進出外島乃至台島的運輸貨物進行檢查和扣押。

美國對中國1996年和這次圍台軍演的態度也反映出解放軍的實力早已今非昔比。1996年3月,解放軍針對李登輝訪美舉行演習,美國隨即派出兩個航母戰鬥群靠近台海,時任國務卿克里斯多夫(Warren Christopher)還公開警告說,如果北京決定對台灣使用武力,「美國將給中國帶來嚴重後果」。

和1996年相比,如今解放軍圍困台灣的能力和舉措已不可同日而語,並初步具備了拒止外部軍事力量直接援助台灣的實力。美國除了口頭聲援台灣,已無意或無力像1996年那樣派出航母編隊直接干涉台海局勢。這也是解放軍說圍台就圍台的一個重要原因。

2022年時任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Nancy Pelosi)訪問台灣以來,解放軍已經舉行了三次圍台實戰演習,台海兩岸和國際社會似乎已經接受了這個現實。可以預計,今後如果北京認為台美在「台獨」方面又挑戰了「一個中國」底線,類似的圍台演習還將上演。

2022年8月3日,時任美國聯邦眾議院議長佩洛西在台總統府拜見蔡英文(右),佩洛西表示,訪團赴台灣,主要向外界清楚表達,「我們(美國政府)絕對不會背棄對台灣的承諾」。(台灣總統府提供)

當然,解放軍圍台能力的增強,並不等於將會很快對台動武。對中國領導人來說,眼下的首要任務並非收復台灣,而是發展經濟、維護國內穩定,力爭在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

儘管賴清德的「兩國論」挑戰了北京底線,但未必超出預料,因為外界早就知道賴清德是務實的「台獨」工作者。中國領導人不會因為賴清德的幾句「台獨」言論就失去戰略定力,讓兩岸關係衝擊發展大局。今後一個時期,除非台美聯手搞出北京無法容忍的大動作,否則兩岸關係還會在震盪中維持脆弱和平。

本文獲《聯合早報》授權刊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