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入場賣車、瞄準全球5強 內地電動車企迎紅海競爭

撰文:聯合早報
出版:更新:

中國電動車市場陷入激烈價格戰之際,向來以高性價比著稱的內地消費電子產品巨頭小米,也開始賣車了。

小米CEO雷軍本月25日在微博上發文稱,小米SU7將在3月28日發布,並稱這款電動車的目標就是成為50萬元(人民幣,下同)以內「最好看、最好開、最智能的轎車」。雷軍還霸氣表示:「這是小米汽車邁出的第一步,也是我人生最後一戰的開篇。」言語間流露出他對小米新車的看好和期待。

小米SU7的價格至今還沒有公布,雷軍稱會在28日的發布會上揭曉。在這之前,有關新車的預熱活動已經高調展開。

小米創辦人兼執行長雷軍2023年12月28日在北京出席公司首款電動車SU7發布會,並發表講話。(Reuters)

小米SU7早於25日在北京、上海、武漢、杭州等內地29個城市的60家小米汽車門店開啟靜態展示。內媒《第一財經》走訪北京、上海和廣州三地的小米汽車門店發現,儘管時逢工作日,加上目前只能看到外觀不能進車看內飾,但小米汽車各地門店仍舊人潮湧動。

一名上海門店的銷售人員向《21世紀經濟報道》透露,自3月12日開啟預約到店看車的登記以來,日均預約的人數超10萬人。「現在每天我們都要打超過200個電話(給預約的客戶),原來我們店6點下班也延遲到了8點,28日我們也做好了通宵的準備。」

在北京門店看車的趙姓女士告訴《中國商報》,她家裡已經有許多小米的產品,現在最好奇的是小米的人、車、家生態系統,具體要等試駕了之後再決定是否訂車。

不過,小米一向以價格實惠的品牌形象示人,許多人期望小米新車的車價也能符合品牌調性。

《路透社》引述一名嚴姓消費者說:「在我看來,小米的定價最多是中檔。如果價格太高,特別是因為這是他們的第一輛車,我認為還有待市場檢驗。」

小米於2010年由雷軍創立。內地媒體經常將雷軍與美國科技巨頭蘋果前掌門人喬布斯相提並論。小米憑藉一系列高性價比的智能手機和家電,在全球市場殺出一片天。

小米創辦人兼執行長雷軍2023年12月28日在北京出席公司首款電動車SU7發布會,並發表講話。(Reuters)

小米目標是成全球五大汽車製造商之一

去年12月,小米汽車在北京舉辦首場發布會。雷軍當時介紹SU7時說,小米的目標是製造與保時捷和特斯拉相媲美的「dream car」(夢想車型),力圖在未來15年到20年內將小米打造成全球五大汽車製造商之一,同時提升整個中國汽車行業的水準。小米2021年宣布造車,首期投資100億元,預計未來10年投資100億美元。

雷軍也在發布會上形容SU7為「性能野獸」,指小米全棧自研智能駕駛技術,力爭2024年進入自動駕駛第一陣營。

但這輛新車的推出,正值電動車製造商在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展開價格戰。《彭博社》分析,中國汽車門戶網站車主之家的數據顯示,新能源汽車「一哥」比亞迪已有100多款現有車型較去年12月降價,並以更低的價格重新推出了70款改款車型。

另一家在中國市場深耕的美國電動車巨頭特斯拉,一樣在這場看不見硝煙的戰役中廝殺。據《證券時報網》報道,特斯拉在今年伊始就連續兩次降價。

《工人日報》引述業內人士分析稱,造車成本相對降低,汽車市場供給過剩、需求相對增長放緩是此次汽車價格戰開打的原因。

中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3月8日公布的數據顯示,2月乘用車市場零售109.5萬輛,同比下降21.0%,環比下降46.2%,其中新能源車市場零售38.8萬輛,同比下降11.6%,環比下降42.1%。

2023年9月的德國慕尼黑車展,成了中國多個品牌電動車的舞台。(Reuters)

面對市場放緩和來勢洶洶的價格戰,有觀點認為身為市場後來者的小米,並不具備太多差異化的優勢。對此,雷軍親自在微博發影片回應。他說:「智能才是汽車的靈魂,小米作為一家科技企業、全球前三的智能手機公司,最強的優勢是智能科技。小米在消費電子、作業系統、晶片、AI等方面的能力都非常強悍,大幅度的領先了傳統車廠。」

雷軍強調,選一輛智能電動轎車,本質上就是在選智能科技的實力,從這個角度上來講,「小米肯定是全球最好的幾個車廠之一」。

然而,微博一些線民表示這僅是雷軍對自家企業的信心喊話,「只有透過市場考驗才能見真章」。此前不久,智能手機佼佼者蘋果據傳就放棄了醞釀已久的電動車專案。

小米將帶來市場變革?

小米開始賣車,不僅預示著中國電動車市場的競爭將變得更加激烈,也折射出中國汽車產業這些年來的發展變化。

長期以來,中國一直是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和生產基地,而外國車企是主要參與者。最近幾年,因為中國政府給電動車產業提供補貼和稅務減免,國內車企紛紛開始將目光轉向純電動汽車和混合動力車。其中,又以比亞迪、蔚來、小鵬,以及理想汽車為主要的「造車新勢力」。

2023年5月,深圳大鏟灣款首批整車出口泰國的比亞迪電動車。(視覺中國)

乘著智能化的東風,包括小米、華為、百度等一大批科技企業也紛紛進入電動車領域,部分企業表現不俗。例如,華為和賽力斯共同開發的電動汽車品牌問界今年1月份交付新車3萬2973輛,超過了理想汽車、蔚來和小鵬。

《彭博社》去年11月報道,華為已與至少五家汽車製造商合作推出電動車。這些公司都在推廣華為支持的高級輔助駕駛功能,如高速公路巡航控制和可以透過語音命令控制的智能駕駛艙。

自媒體「壹度Pro」撰文分析,像華為、小米等新廠商在品牌知名度、產品生態、銷售管道等方面,其實已經形成了比較深度的積累,它們入局汽車領域,有望成為內地智能車領域有力競爭者。但相較於比亞迪、蔚來、小鵬,以及理想汽車等新勢力,它們在市場、品牌影響力方面則略顯弱勢。

除了國內市場競爭日趨激烈,這些車企出海也遇到不小挑戰——歐盟去年針對中國電動車發起反補貼調查;美國貿易代表戴琪1月說,拜登政府正在密切審查「中國在汽車行業的非市場政策和做法」,並審查當前的關稅水準。

美國電動車生產商Tesla(特斯拉)創辦人馬斯克(Elon Musk)2023年5月31日晚上參觀Tesla的上海工廠,並與員工合照。圖為馬斯克6月2日在個人Twitter賬號發布他視察廠房的照片。(Reuters)

在這樣的背景下,一度被美國國防部列入投資黑名單的小米,未來若要把汽車賣到海外,恐怕會遇到不少阻力。更別說一直在美國黑名單上的華為。美國2019年以國家安全問題為由將華為列入貿易黑名單,並在2022年禁止華為在美出售其產品。

無論是小米為代表的一眾科技企業,還是比亞迪、蔚來、小鵬,以及理想汽車等電動車主要玩家,誰能成為最終贏家還是未知數。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國智能電動車市場的競爭將更加複雜化,除了面對國際品牌的競爭,國產品牌將在價格、智能化程度、服務體驗和品牌建設等方方面面展開激烈競逐, 形成適者生存、劣者淘汰的局面。

本文獲《聯合早報》授權刊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