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造船業綜合競爭力超越韓國 成「世界第一」

撰文:外部來稿(國際)
出版:更新:

韓國產業研究院的全球造船業競爭力分析結果顯示,2023年在造船業價值鏈綜合競爭力方面,中國造船業連升兩位排名全球第一。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國際船舶網

5月13日,韓國產業研究院發布《落後於中國的造船業價值鏈綜合競爭力和新的韓國型海洋戰略方向》報告。報告顯示,2023年,在全球造船業集中於韓中日以及對中國的依賴度日益上升的情況下,在造船業價值鏈綜合競爭力方面,中國領先韓國1.7分。這也是在該項排名中,中國首次超過韓國「榮登第一」。

具體來看,在韓國、中國、日本、歐盟四大造船國家和地區中,中國造船業的綜合競爭力評分為90.6分,韓國為88.9分,日本為83.1分,歐盟為71.4分。

報告指出,雖然韓國在研發•設計和原材料、零件及船用系統採購方面仍然領先於中國,但差距正在縮小;同時在生產方面,韓國已經被中國逆轉;再加上在航運及能源需求方面,韓國與中國原本就存在的巨大差距也在持續拉大,因此整體綜合競爭力已落後於中國。

從船型來看,韓國造船業只有在技術競爭力非常重要的天然氣運輸船領域才對中國具有差異化的競爭力;在集裝箱船領域,韓國的競爭力與中國持平;油船領域則在2022年就已被中國超過;散貨船領域,中國的優勢正在進一步鞏固。

韓國產業研究院分析認為,這是中國政府自21世紀開始的「海洋崛起」努力的結果。中國擁有東亞最大規模的海軍,在軍艦數量上甚至超過了世界最強的美國;中國擁有的商船運力居世界首位,是居世界第四的韓國的4倍。

韓國造船業自1980年已躋身世界一等,與日本及後起的中國較勁,尤其是在高技術商船巿場。現代重工的蔚山造船廠是世界上最大的造船廠。(Getty)

在造船企業競爭力方面,以手持訂單量為基準,單一造船廠中,韓國的三星重工、HD現代重工、韓華海洋、HD現代三湖重工佔據了前4位;但以造船集團為基準,中國最大的國有造船集團中國船舶集團(CSSC)以較大的優勢佔據了第一位。

韓國產業研究院表示:「中國造船業之所以能夠擁有優越的價格競爭力並實現質的增長,是因為國有造船廠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中國可以以國有造船集團為中心,針對船舶、海工裝備、特種船(軍艦)開展新造、修理和改造業務。同時,中國還擁有眾多設計企業以及金融企業和商社,可以提供造船海工裝備產業的綜合解決方案。」

韓國產業研究院認為,如此,隨着中國造船產業生態系統競爭力的不斷提升,後起國家根本無法進入這一市場;而韓國因生產一線勞動力不足,日本則因長期的結構調整導致的技術和生產競爭力不足,也無法趕上中國。

韓國產業研究院還表示,韓國和日本在世界貿易組織(WTO)體制下,考慮到公平競爭,對只能限制造船業的援助,而中國則以國有造船企業為中心運營,這一點也加強了中國的競爭力。

韓國產業研究院強調,韓國應該以具有核心優勢的造船業為基礎,盡快制定包括海運、船舶金融、軍工在內的新的「韓國型海洋戰略」,並構建相關體系。

韓國產業研究院表示:「由於海運產業的環保數碼化型,預計造船市場將會保持良好發展態勢。同時,韓國的友邦國家已針對中國的不公平競爭或海上霸權的擴大表示擔憂,因此韓國應該在這種環境變化中抓住機會。」

據悉,韓國產業研究院開展的全球造船業競爭力分析評價,是受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的委託,由產、學、研專家以展開討論、尋找共識的「德爾菲法(Delphi)」進行的。在2020年進行的分析評價中,綜合競爭力評分排名結果依次為韓國、中國、日本、歐盟。2021年,排名結果依次為韓國、日本、中國、歐盟,得分分別為86.7分、84.6分、84.0分和73.8分。

從得分來看,2021年至2023年,中國造船業的綜合競爭力評分提升了6.6分,排名躍升了兩位;韓國提升了2.2分,排名下降了一位;日本減少了1.5分,排名維持第三;歐盟下降了2.4分,排名依舊墊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