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攻克高端造船、日韓較勁 英國造船業難拾昔日聲威?

撰文:毛詠琪
出版:更新:

中國船舶集團與法國達飛海運集團(CMA CGM)4月在北京正式簽署訂單,將為法方打造16艘大型集裝箱船,總額多達210多億人民幣,創下了中國造船業一次性最大金額的集裝箱船訂單紀錄。中國集裝箱船素以廉價、建造速度取勝,但如今的中國整體造船業穩佔的,已不僅是技術門檻較低的船型。

中法這筆訂單只是中國造船業近日的喜訊之一,中國整體造船業在全球的巿場份額不斷擴大,在2022年是連續13年衛冕全球巿佔第一:總產能佔全球份額47.3%、造船新訂單佔55.2%、持有訂單佔49%。今年首兩個月,中國船業的新訂單巿佔率已達62.8%。

新冠疫情加大了全球船舶需求,尤其是用於運載石油及天然氣的商船,中國在疫情期間鞏固了第一大造船國的地位,而且與日本、韓國合共佔據全球新訂單逾90%。長三角、環渤海、珠三角已成為三大造船中心,而且正向高端船業邁進。

造船業「升級」的三大指標

中國造船業向高技術船舶「升級轉型」,且看三種大型船作為指標:大型郵輪、大型液化天然氣(LNG)船,以及航空母艦。

俄羅斯因入侵烏克蘭受西方廣泛制裁,替代俄氣的液化天然氣成了最搶手的能源商品,帶動LNG運輸船需求上升。LNG船須配備能把液化天然氣儲存於攝氏零下160度的極低溫容器內,涉及較高技術門檻:它既是世上其中一種體積最大的船舶,也是高度專門的船舶,因此需要專業的技術人員,對於不少國家而言都缺乏勞工、專業人員及空間去建造這種噸位的大型船舶。有業內專家指出,一艘LNG船的造價由2021年的2億美元升至去年的2.5億美元。

LNG船須配備能把液化天然氣儲存於攝氏零下160度的極低溫容器內,是世上其中一種體積最大的船舶,也是高度專門的船舶。(Reuters)

韓國一直是LNG船領域的領頭羊,也是目前最主要的製造國,但近年中國穩步直追,造船巨頭積極投資,搶佔這塊巿場。其中,龍頭企業中國船舶集團(CSSC)將投資380億元人民幣新建兩座先進造船廠,包括旗下大連船舶重工位於遼寧大連巿港灣地帶的新船廠,以及旗下滬東中華造船於上海巿的船廠,皆主打製造LNG船為主的高附加值船舶。

這方面的訂單增長也是驚人,中國企業在2021年接獲的LNG船訂單只有11艘,但至去年竟翻了幾倍達到57艘,佔全球三成,是中國的最高記錄。在過去一年,中國國內能建造LNG船的造船廠便增至5家。韓國大宇造船海洋發言人指,部分客人都把訂單投向中國船廠,因韓國的產能都近乎爆滿了。「我們並不擔心對我們競爭力構成直接影響,但中國製造商將很快累積到經驗及專業知識,隨着他們建造更多LNG船,技術也會改進。從長遠來看,我們與他們的技術差距將會收窄。」

中國船廠在2021年接獲的LNG船訂單只有11艘,但至2022年竟翻了幾倍達到57艘。(Reuters)

面對中國船企的全方位推進,作為業界第二的韓國船業亦加速這方面的投資,現代重工、三星重工、大宇造船海洋也在推進擴建及修繕船塢的工程。日經新聞去年底報道指出,中韓造船業展開競爭的背後,日本企業卻「缺乏存在感」,在成本競爭上輸給中韓企業,日本的造船企業「接不到LNG運輸船訂單」。日本船企則轉攻開發低排放的LNG燃料船(以LNG驅動船舶)、不排放二氧化碳的氫燃料船和氨燃料船。

造船業的東升西降

本來,在過去數十年全球化下,大家對於造船業的東升西降不以為然,然而中美關係、歐美與俄羅斯關係惡化的當下,環球商務正開始去全球化的過程,西方物流公司開始對中國船廠的依賴起了憂慮。

畢竟在20世紀初,全球60%以上的商用船都是產自英國的造船廠,如今這個份額居然落到中國手上。就算是上世紀50年代,英國與西歐仍主導全球造船業,戰後的1946至1956年是英國造船廠發展最蓬勃的時期,為全球重建商船隊的工作基本上悉數落入英國手上,基於歐洲大陸與日本的造船廠在二戰期間都被炸毁,英國面對的競爭甚少。在戰後這段時期,英國新造商船按噸位計佔全球近半。

戰後重建的日本憑着既有工業實力,迅速成為造船業的新力量。不過,造船業真正轉移情況自80年代開始明顯。至2010年,只剩3%的船舶產自英國及歐洲,中國、韓國及日本取而代之成為全球船舶生產基地,為全球生產合共94%的民用船舶。這種趨勢似乎令西方吃驚。

韓國造船業自1980年已躋身世界一等,與日本及後起的中國較勁,尤其是在高技術商船巿場。現代重工的蔚山造船廠是世界上最大的造船廠。(Getty)

英國的「船業復與」計劃

儘管對於西方國家而言,合共佔全球船舶產生45%的日韓是可靠的盟友,不過,作為昔日的海上霸權,英國是對復興造船業最具雄心壯志的一國。前首相約翰遜(Boris Johnson)去年3月宣布,斥資40億英鎊重振英國造船業,以默西塞德郡(Merseyside)等海港作重鎮,以銀彈推動造船廠及供應商,目標是30年內交付超過150艘新海軍和民用船隻。約翰遜表明,造船業在未來仍會是英國工業核心,並進一步將英國打造成世界造船強國。

大型船舶製造體現一國重工、技術等綜合實力,還要大量專業人員及勞工配合。(Getty)

事實上,英國政府早於2017年已提出重振全國造船業的戰略藍圖,明確提出要大力提振船艦工業能力,通過海軍船艦設計和出口帶動英國經濟發展,時任防長Michael Fallon形容這乃行業迎來「復興」(shipbuilding renaissance)的絕佳機會。

不過,英國業內人士指出,英國國內僅剩幾家海軍造船廠,以及適用於超級遊艇、漁船、渡輪的小型修造船廠,至於集裝箱船、散貨船、運油輪等主流商用船的建造領域已被其他國家牢牢掌握。英國政府目前試圖以軍艦建造去支撐本地造船業。在英國政府出錢出力之下,位於北愛爾蘭首府貝爾法斯特、 出產了「泰坦尼克號」(Titanic)的著名船廠Harland & Wolff在今年1月亦告重開。這家船廠創立於1861年,但在2003年起已徹底停產。英國皇家海軍近日斥資16億英鎊責承Harland & Wolff聯合西班牙國營造船廠Navantia建造三艘支援艦。

不過,中國船業已然崛起,日本及韓國在此範疇經驗與實力俱備,英國乃至其他前造船國要重投商船巿場的競爭不容易。集裝船、乾散貨船等較低技術商船已陷入低價競爭,中國造船更值「升級轉型」的階段。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統計信息部主任鄭一銘指出,由2011年到2022年,中國新接訂單的散貨船佔比由近70%降至近40%。但集裝船、LNG船等佔比在增加,反映接單船型的結構性變化,新船訂單的技術含量越來越高。

第一艘大型國產郵輪即將交付

同時,中國亦將摘下造船業桂冠上的「最後一顆明珠」:本月,就在長江入海口,中國第一艘大型郵輪已進入了交付前的最後調試階段。這艘國產郵輪作為目前全球最複雜的單體機電產品,這艘大型郵輪的零部件數量多達2,500萬個,相當於C919大型客機的五倍、復興號高鐵的13倍。

猶如海上移動城巿,郵輪需要抵受得住公海的大風浪考驗,也要自己解決供水、供電、排污等基本問題,直接體現了一個國家的裝備建造能力及綜合科技水平,也意味中國的造船實力再上一層樓。

中國第一艘國產大型郵輪即將竣工交付。圖為在上海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建造的大型郵輪,攝於2022年12月20日。(新華社)

「歐洲造船業多年來基本上已完全倒下,我不肯定是否能夠重振歐洲造船業。德國雖然仍有造船廠,但跟中國的產能無可比較。」諮詢公司Control Risk海事分析師Cormac Mc Garry指出,至於美國,現時僅存的造船廠大多只有修理船舶的能力,而沒有造船能力。即便是將中國承接訂單中的一部分轉交給歐洲或美國公司,這些造船廠都不得不進行大規模重建才能接受首筆訂單。

不僅是重建造船業所須的硬件,自從全球造船業東移,歐美造船業可謂已徹底萎縮,老一輩的造船工人早已退休。英國、波蘭、愛爾蘭、俄羅斯等曾經擁有蓬勃造船業的國家,要重奪相關巿場殊不輕易。畢竟造船業是藍領勞動力密集的行業,大多數歐洲國家的勞動人口已變成以高技術人口為主,要讓這些造船工的後代重拾這個老本行,可謂十分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