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默許「兩岸互不隸屬」?學者:賴清德一旦受壓或偏離蔡英文路線

撰文:許祺安
出版:更新:

賴清德20日就職演說中,稱呼大陸為「中國」,而台灣則可以是一個「國家名稱」。各界專家關注美國似默許賴清德「『兩國』互不隸屬」談話的立場,在美國支持下,認為未來兩岸對撞風險會升高。

賴清德在就職演說中直言,「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並稱「無論是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台灣,或是台灣,皆是我們自己或國際友人稱呼我們國家的名稱,都一樣響亮」。引國台辦抨擊,這份演說是大肆宣揚所謂主權獨立、兩岸互不隸屬、台灣住民自決等分裂謬論,極力乞求外部勢力撐腰打氣,妄圖推動台灣問題國際化,繼續倚外謀獨、以武謀獨,可謂是一篇徹頭徹尾的「台獨自白」。

2024年5月20日,賴清德發表就職演說。(中央社LIVE影音截圖)

旅美中國問題專家鄧聿文發表評論,指出從近日國台辦發言人的談話以及《新華社》、《人民日報》兩大官媒的評論來看,北京對賴清德無疑判定為「白卷」。

鄧聿文指出,賴清德的演講通篇沒有台獨二字,但公開宣稱「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國互不隸屬」,特意突出「兩國」互不隸屬,這在北京看來有極強的挑釁意味,讀不出他對大陸的「善意」。

鄧聿文認為,「賴清德的演講慣例上是要經過美國同意,這表明美國已經改變了對台獨的立場。雖然美國照例表示不支持台獨,但實際上已經放行,只要賴清德不公開宣布台灣建國,美國都會默許」。

5月20日,賴清德宣誓就職,並於台府內接見「美國出席觀禮特使團」。(台灣總統府提供)

鄧聿文推估,美方的改變可能跟中俄日前簽署的聯合聲明、兩國結成反美同盟有關,美國要更多利用台灣來牽制中國,從而給了賴清德使出美國牌的機會,因此台美關係會更牢固,有了美國的護航,賴在對抗大陸上態度和行動都會更堅定;「未來4年,賴清德在台獨路上應會走得更遠,兩岸不會有陽光,兩岸對撞會升高」。

與此同時,22日在一場於台灣東海大學舉辦,針對賴政府上台後的美中台關係特別舉辦座談會上,東海大學教授沈有忠表示,美國和賴清德政府未來四年,將以平衡北京對台海威脅為主軸、以維持和平穩定與現狀進行合作。

台學者咸信,美國大選將是影響中美台三邊歸係未來發展最大變數。圖為2024年3月10日,共和黨總統參選人、美國前總統特朗普的支持者出席在美國佛州棕櫚港舉行集會,並揮舞旗幟。(Reuters)

東海大學政治系教授張峻豪提醒,美國的模糊性戰略,以及未來特朗普可能重返執政,無疑推升賴清德新政府面對中美台局勢的不可預測性。

另就賴清德會否如他所言,延續蔡英文外交路線,美國聖湯瑪斯大學教授葉耀元認為,賴清德面臨的挑戰,是美國大選的不確定性,以及大陸對台統戰與武嚇的增加,還有台灣內部在野勢力所施加的壓力,而這3項要點,或有機會促使改變賴清德繼任的蔡英文外交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