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局扭轉西方心態 中國平衡戰略面臨歐美施壓考驗

撰文:杭子牙
出版:更新:

俄烏戰爭爆發以來,雖然很多人認為中國站在了俄羅斯一邊,但其實認真觀察不難發現,中國實際上一直在俄羅斯和西方之間努力保持戰略平衡。和西方對烏克蘭的軍援相比,中國既沒有給俄羅斯提供致命性武器援助,也沒有——最起碼沒有證據表明——給俄羅斯提供過軍事情報方面的援助。不像朝鮮、伊朗,一個給俄羅斯提供炮彈以換取糧食援助與軍事核心技術,一個給俄羅斯提供了大量廉價的自殺式無人機。

當然和烏克蘭相比,中國對俄羅斯的態度是不是不一樣是肯定的,中俄關係這些年的親密程度肯定非中烏關系能比。另外,中俄2023年的貿易超過2401億美元,增長26.3%,提前完成了年度目標,這裏面有沒有烏克蘭和西方不想看到的一些項目,應該也毋庸置疑。

與此同時,經貿方面,中國和西方的聯系依舊緊密,美國仍是中國最大的貿易順差國,同時中國還在不斷努力強化和歐洲的經貿聯系。前些年中歐關系也非常緊張,中美在劍拔弩張的同時,和歐洲方向也官司不斷,還進行過互相制裁。這幾年中國開始認識到了歐洲的重要性,致力於爭取修正與歐洲主要國家的關係。在中美對抗勢必越來越強,美國對中國進行科技、市場封殺的情況下,爭取歐洲不完全倒向美國,成為中國整體戰略的重要一環。中美都認識到,歐洲很可能是決定中美對抗結果最重要的帶有決定性意義的砝碼,因而都加緊了對歐洲的公關。

如果俄烏戰場維持平衡態勢,或者像前一年半那樣維持有利於烏克蘭的戰爭態勢,中國在俄羅斯與西方之間的平衡是可以維持的,雖然很難,但整體上,因為歐美對戰爭未來有信心,對擊潰俄羅斯有信心,即便中俄貿易中有他們不願看到的東西,咬咬牙歐美也可以忍受。

但是進入2023年下半年以來,隨著戰場態勢改變,歐美因為各自利益考慮對烏克蘭的援助力度減弱,隨著烏克蘭的戰爭資源耗盡,俄羅斯卻逐漸摸出一條可以有效對付西方制裁的辦法,在戰場上也逐漸走出被動局面,到目前開始掌握戰場主動,歐美的心態就開始變了。強勁的中俄關係與不斷走高的中俄貿易就成了歐美的關切對象。

圖為2024年4月19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意大利卡普里島出席七國集團外長會議,俄烏戰爭和中國議題成為會議議題之一。(Reuters)

坦率說,歐美,特別是歐洲,是承受不起戰爭失敗的。因為這關係到歐洲的核心安全利益。歐洲各國,特別是位於東歐的前蘇聯勢力範圍的國家和德法英等傳統歐洲強國,對俄羅斯這個國家的秉性了解非常深入,如果歐洲在這場戰爭中失敗,那整個歐洲以後都會如芒刺在背。畢竟今天是烏克蘭,下一個是誰,誰敢保證?

所以當戰場形勢改變以來,可以看到歐美都開始給中國施加壓力。強勁的中歐、中美經濟聯繫就成了歐美的施壓籌碼,到底是要A還是要B,就成了西方擺在中方面前要求中國選擇的選擇項。

歐美的邏輯是,中國和歐美的年貿易額合計超過一萬一千多億美元,其中僅順差高達五千五百億美元,中國不能一邊和西方做生意,一邊不顧歐洲的核心利益為俄羅斯提供軍事支持。前不久德國總理訪問中國,談到了這個問題,耶倫訪問中國甚至就此當面發出了赤裸裸的口頭威脅。美國國務卿布林肯24至26日訪問中國,這也是白宮聲明要談的三大問題之一。

所以,中國需要有所準備,在烏克蘭戰場局勢得不到扭轉的情況下,至少在美國今年大選結果出來之前,為防止烏克蘭戰場崩潰影響到拜登選情,美國都會在這個問題不斷對中國加大壓力;缺乏戰略自主能力的歐洲一方面要聽命於美國,一方面因為事關自身核心安全利益,也必然會加大施壓力度。

除非出現一種結果,特朗普在年底選舉中打敗拜登,如果出現這種情況,隨着美國對戰爭的態度改變,歐洲只能聽天由命。但那種情況下,中美關係可能更糟,對抗可能會更激烈,美國與俄羅斯的關係反而可能出現緩和。那時候最迷茫應該是歐洲,如果特朗普還和原來對待盟友的態度一樣,歐洲該怎麽辦,會成為一個大難題。至於中歐關係會怎樣還尚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