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法之戰|拜登道德破產 國際刑事法庭應該勇敢對歷史負責

撰文:葉德豪
出版:更新:

本周,以色列終於向加沙最後一城拉法(Rafah)發起了進攻。此刻的攻勢還是有限度的,以色列在開打的第二天(5月7日)就迅速拿下了與埃及相接的拉法口岸控制權,更聲稱尋得了一些地道井穴,暗示其即時戰爭目標只是要阻止哈馬斯從埃及方面偷運軍火、物資。

問題是,拉法口岸,以及同樣在加沙南部不過是同以色列接壤的凱雷姆沙洛姆口岸(Kerem Shalom Crossing)本周一度被封。雖然以色列5月起開始容許人道物資從加沙北部的埃雷茲口岸(Erez Crossing)進入加沙,但其每日貨車進入量大約只有30多架次(按:這是根據以色列政府部門的數字),遠遠不及兩個南部過關口岸高峰期的每日兩三百架次(按:此等數字本身就遠遠不足,戰前每日進入貨車架次達500架)。

饑荒危機將至

似乎是為了要完全斷絕對於加沙的物資供應,根據約旦的消息,以色列的猶太定居者在不足一周時間已兩次襲擊其開往埃雷茲口岸的人道物資車隊。這些極端人士的行為,當然不是官方行動,然而,如今以色列的警隊卻在極右部長的掌握之中,讓人不得不懷疑這些猶太定居者的破壞是得到了以色列政府某些人員的默許。

以色列國防軍2024年5月7日發布的影片顯示,其軍事車輛在拉法口岸加沙一側行駛。(Reuters)

在以色列進攻拉法之前,美國已故共和黨元老麥凱恩(John McCain)的遺孀、現任世界糧食計劃署(WFP)行政總裁辛迪(Cindy McCain),已經警告加沙北部正在全面的饑荒之中,此情況更逐漸向南擴展。

由於加沙的燃料進口全靠南部通過口岸,聯合國5月7日就表明其在加沙的燃料只夠一日之用。

換言之,以色列此刻進攻拉法的即時危機,並不在於以軍對於140萬平民聚集地區的大型轟炸,而是在於人道援助的斷絕和潛在的大型饑荒。

一些巴勒斯坦家庭2024年5月6日在收到撤離令後,開始離開拉法東部。(Reuters)

美國支持進軍拉法?

以色列這一次行動,再次證明美國拜登(Joe Biden)當局的道德破產。本年以來,拜登一直反對以色列在沒有妥善撤離平民的計劃之際貿然對拉法發動進攻。然而,到現在以色列真的「有限度」進攻拉法之後,美國就極力為「有限度」進攻和「大型軍事行動」作出仔細區分,認為前者是為了阻止哈馬斯透過拉法口岸的控制而獲得資金,其行動目的合理(按:出自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發言人柯比之口)。

在5月7日的納粹大屠殺紀念儀式上,拜登還在批評人們過了七個半月就忘了是哈馬斯引爆恐怖、是哈馬斯殘暴對待以色列人、是哈馬斯擄走並繼續劫持人質,重申美國對以色列作為一個獨立國家的支持是鋼鐵一般堅固——這些都沒有錯,都是事實,卻不是事實的全部。

由此可見,拜登當局至目前為此,依然支持以色列在拉法的軍事行動。

5月7日,拜登在美國大屠殺紀念博物館發表演講。(Reuters)

為了警告以色列不要更進一步進擊拉法核心地區,美國政府官員5月7日也廣泛地向不同媒體證實其已扣起部份對以軍備輸送的消息,當中包括1800個兩千磅炸彈和1700個五百磅炸彈,以及可以將非導引炸彈變成精準炸彈的波音製JDAM裝置。

不過,從拜登當局一直對以色列的「體諒」來看,如果以色列真的進入拉法清除哈馬斯餘下的幾個營,拜登大概也不會有什麼進取一點的施壓。

事實上,美國國務院原該在5月8日向國會發表以色列有否違反美國和國際人道法律的報告。然而,拜登當局卻決定延遲報告的交送。雖然媒體的相關報道沒有提到其延遲的理由,但在此刻哈馬斯已表明接受一個與以色列提案非常接近的人質換停火協議之後,拜登的考慮很明顯是不要作出刺激以色列的行動,希望能利誘以色列接受暫時停火。

這正是拜登自去年10月7日以來對以色列一以貫之的所謂「熊抱」策略。

以巴衝突:2024年4月6日,加沙南部拉法(Rafah)大批流離失所的平民棲身帳篷。 (Reuters)

目前,以色列預計會在當地時間5月8日重開拉法口岸和凱雷姆沙洛姆口岸(按:本文出街時,以方已宣布會重開後者)。可是,從過去7個月以色列嚴厲約束人道物資進入加沙的往績來看,人們難以對以色列的「仁慈」抱有任何期望。

停火的空中樓閣

要拯救加沙人民,短期內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由以色列和哈馬斯達成暫時停火協議。

當中的困難是,以色列內塔尼亞胡(Benjamin Netanyahu)政府由於極右壓力,似乎一直試圖拖延談判,而哈馬斯則繼續以加沙民眾的存亡為代價,在各種細節上堅持爭取對自己最有利的條件。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5月1日訪問以色列,會見當地總理內塔尼亞胡(X@SecBlinken)

根據多方媒體報道,以色列和哈馬斯在人質換停火協議上至少有五個分歧。雖然大家都同意以33個以色列人質換回數百個在囚巴勒斯坦人,並同時達成42天的第一階段停火,然而哈馬斯提出其交出的以色列人質不一定是活着的,遺體也該包括在內,而且將人質釋放大多集中在42天停火即將結束之時,而非以色列提出的每3天放3個;對於在囚巴勒斯坦人的釋放,以色列要求要有否決權,哈馬斯則拒絕以色列的否決權;而原先協議中第二階段停火的條文提到雙方努力達至「可持續平靜」(sustainable calm),此等用詞為雙方進一步談判留下空間,但哈馬斯則堅持要明文將「可持續平靜」定義為永久停火;同時,雙方對於以軍在停火期間撤離加沙的幅度和範圍都有爭議。

這一類的細節,以、哈雙方透過埃及和卡塔爾的中介已經談了快五個月。如果雙方都有意願達成協議的話,暫時停火早就實現了。但事實是,「協議快要達成」的消息不時傳出、來了又去,一直未有越過「快要達成」的階段。當中,作為以色列安全最終保證的美國,以至哈馬斯政治領導層身處的卡塔爾,都分別向以色列、哈馬斯施壓,但至今未見任何成效。

戰爭罪行的法律公義

過去兩周,國際刑事法院正考慮以戰爭罪行對包括內塔尼亞胡在內的以色列官員發出拘捕令的消息甚囂塵上,連內塔尼亞胡本人也多次公開為此發言抗議。不屬國際刑事法院的美國據報正在背後遊說法院不要發出拘捕令,以免破壞停火談判,而以色列據報則威脅將會以迫使巴勒斯坦自治政府(Palestinian Authority)崩潰的方式作報復。

2023年10月18日,在荷蘭海牙國際刑事法院外,數百名親巴勒斯坦抗議者促調查以色列在加沙的行為。(Reuters)

國際刑事法院至今未有為此作出評論,也未見任何行動。

法院避免作出過度政治性的決定,是可以理解的。然而,今天以色列奪取加沙通關口岸之舉,明顯是正在延續其以饑餓作為武器的戰爭策略,這無疑是一種戰爭罪行。同時,內塔尼亞胡當局對於停火協議的拖延已經持續了好幾個月,暫緩國際法律公義的執行明顯不能換取到和平。

在美國拜登當局不願極限施壓以色列、不願同內塔尼亞胡割席的背景之下,國際刑事法庭已經到了必須為公義作出行動的時候。對內塔尼亞胡等以色列高官發出拘捕令未必能夠促成停火,也未必能夠阻止拉法的人命傷亡,但至少,這是對歷史的負責。

樂觀而言,也許,以色列政府受硬不受軟,只有將他們的國際孤立推至極限,他們才會放棄今天在加沙直接和間接的殺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