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視之死】香港電視業 終歸要狠狠的「死」一次

撰文:游大東
出版:更新:

香港電視業,終歸要狠狠的「死」一次。
本地的電視台,無論免費的抑或收費的——儘管今日開始全情擁抱OTT,嘗試與普羅大眾的觀賞新潮流接軌(例如一次過看完一套劇),
但倘若沒有足夠多樣而優質的節目選擇,「OTT化」只會自曝其短「趕客」。

TVB 50周年台慶劇《溏心風暴3》江湖傳聞每集100萬,但與現時 Netflix《王冠》每集約1億港元、中國大陸拍一集劇預算約338萬港元,仍然是名副其實的「天與地」。(資料圖片/黃國立攝)

為何有此一說?試想想一家新開張的麵包餅店,大鑼大鼓的叫人「埋嚟睇埋嚟揀」,結果放在貨架上的包餅雖多,卻只有「得個樣」的「空氣包」,或者賣相奇差、被歸類為「劣食級」的「樣衰西餅」可供選擇,消費者光顧後自感受騙,即使不投訴,但下次又會否重返舊地再次光顧?反正只要多走幾步路,就會看見另一家麵包餅店,「轉會」成本極低。

今時今日,若覺得myTV SUPER或者Now One的OTT節目不夠精彩(有線電視和奇妙電視未有計劃推出同類服務),大可以花錢成為Netflix會員,劇集、電影、綜藝節目多不勝數,即使每天有48小時都看不完。只鍾情日劇、韓劇嗎?大可以下載Viu的手機應用程式,劇集集數緊貼當地,原音播放、高清畫質。還有別的選擇?求問民間智慧,最多人答你的會是:「去『鴨記』吧!」深水埗鴨寮街公然出售盜版機頂盒的店鋪成巷成市,一機在手,過百條頻道任君選擇。這樣說絕非鼓勵大家犯法,但現實就是禁之不絕,早前更有報道指,儘管市面店舖買不到盜版機頂盒,團購一樣可以。

正因為選擇太多,今時今日,本地電視台面對的競爭,再不是來自「隔離台」(以前廣播道五台山,亞視總台位置就在無綫總台的旁邊),而是全世界。身處在互聯網的殺戮戰場,發展OTT業務要成功突圍,關鍵恐怕只得一個:irreplaceable——別家公司無法取代的節目庫!以myTV SUPER和Netflix的服務體驗作出比較分析,或許就更好說明這股趨勢。「本地薑」OTT服務myTV SUPER自去年4月推出後,成為電視廣播(0511)的業務新動力,無綫多次在翡翠台的大型節目中全面推銷「力谷」(結果遭通訊局嚴重警告,違返《電視節目守則》),成效顯著,至今客戶多達280萬,總經理鄭善強及OTT業務主管林桂興都直言,公司年底目標是本港用戶數字增至400萬。

表面數字亮麗,但內容又如何呢?眾所周知,現時myTV SUPER提供的節目內容,除了需要額外收費的點播服務(比如最新日劇《四重奏》和韓劇《師任堂》,當地播放最新一集後,原聲版本翌日上架)和精選頻道點播組合之外,所有頻道基本上是沿襲自剛於4月1日正式結束的收費電視業務(無綫網絡電視——TVB Network Vision),以及五條免費頻道,真正稱得上是「獨家」或「自製」的頻道,只有「TVB經典台」、「娛樂新聞台」、「粵語片台」、「體育台」,部分頻道如「為食台」和「旅遊台」亦會重播個別自製節目(如陸浩明和馮嘉橋主持的《鬼馬教煮》和已在J2免費播放的《3日2夜》)。參考現時收費,機頂盒一年收費780元,手機應用程式或網頁版一年380元,撇開大量外購節目,myTV SUPER單靠本地製作,吸引力其實非常一般。

(資料圖片)

反觀Netflix,毋須購買機頂盒,月費最便宜63元,最貴亦不過93元,但提供的「自製」和「獨家」節目,數之不盡,單是原創劇系列(Netflix Original Series)陣容已極之吸引,除皇牌劇集《紙牌屋》(House of Cards)外,還有「好睇到停唔到」、帶挈美國Netflix第三季訂戶激增37萬人的《怪奇物語》(Stranger Things);史上最貴劇集兼「第74屆金球獎」戲劇組最佳劇集《王冠》(The Crown);以及近來獲網民力捧的《先見之明》(The OA)等等。不看劇,亦可看戲,即將上架、由Netflix自行發行的原創電影,牌面亦相當吸引,計有5月上架、畢彼特(Brad Pitt)主演的《戰爭機器》(War Machine);6月上架的南韓鬼才導演奉俊昊執導的科幻電影、蒂達史雲頓(Tilda Swinton)和積嘉倫賀(Jake Gyllenhaal)主演的《Okja》;紀錄片陣容一樣強勁,包括學運領袖黃之鋒的紀錄片《Joshua: Teenager vs. Superpower》,以及由奧斯卡影后梅麗史翠普(Meryl Streep)旁述的《五人歸來:荷里活與第二次世界大戰》(Five Came Back),以作家Mark Harris暢銷著作為藍本,講述五位曾親身上戰場的傳奇導演經歷,探討電影業及第二次世界大戰如何互相影響。

說了那麼多,無非想帶出一個重點,Netflix擁有遠遠超出觀眾預期的吸引力,因為他們的出品多而優,在別處找不到,加上「入場門檻」不高,這些賣點都容易抓住觀眾,直接帶動訂戶數量不斷攀升,參考官網的最新數據,現時Netflix提供的節目時數,包括電視節目和電影,高達1.25億小時,足跡遍及190個國家和地區,訂戶人數超過9,300萬。

怎樣閱讀上述數字?其中一個角度,就是Netflix龐大市場收益,能夠反過來支持製作高質劇集和節目,是良性循環,這有賴頭腦強勁的精英編劇,還有攝影、燈光、剪接、配樂加上演技精湛的演員助陣,必定水道渠成,這個團隊,所有單位缺一不可,同時以老帶新,帶動行業流動發展,令之蓬勃。反觀香港,現時有沒有這個競爭條件?沒有。其實早在1970至1990年代,香港三家電視台(無綫、麗的/亞視、佳視)還有香港電台電視部(即現時的港台電視)吸納大量年輕人才入行,明星輩出,反過來帶動電影業興旺,令香港演藝事業的散播威力遍及全亞洲,影響力僅次於日本。不過,大概是因為賺錢太過「容易」,一眾業界「揸Fit人」只想賺得愈多,其中一個方式是挖角(放諸所有電視行業職位皆準),最經典的例子是林百欣1989年入主亞視後,曾以高薪兩年700萬元,成功邀請「肥姐」沈殿霞過檔亞視,卻沒有想過持續發展(Sustainability)的問題,在公司盈餘最好的時刻卻錯過了栽培新人的黃金期,最終致令遺害在千禧年後逐漸浮現。

《Stranger Things》劇本由The Duffer Brothers創作(Matt Duffer和Ross Duffer),兩位只有33歲,非常年輕。(《Stranger Things》電視劇宣傳照)

這個問題,在劇集製作中尤為嚴重,因為多年來,政府都沒有提供誘因鼓勵電視台「製播分離」(製作、播放分開,電視台只負責播放,劇集由製作公司承包,有利培育人才),所以無綫、亞視停播前,向來都是採取「製播同途」,結果為了填塞「Air Time黑洞」以及抑制成本,劇集偶有佳作,卻非普遍高質。先講製作預算,以現時Netflix《王冠》每集1,300萬美元(約1億港元)、中國大陸拍一集劇預算300萬人民幣(約338萬港元),無綫劇集平均只得數十萬一集,甚至十萬一集(50周年台慶劇《宮心計2深宮計》、《溏心風暴3》江湖傳聞每集100萬),香港和海外製劇的距離是名副其實的「天與地」。

再講劇本,香港電視業「上流」速度一向慢,工時長、薪酬待遇低,有才華的都情願離港北上發展,留在本地電視業界的人才凋零已是不爭事實。劇集要吸引觀眾,始終需要好劇本,但新一代編劇有沒有這種涵養、見識,去編寫劇力萬鈞的情節和橋段?更嚴重的是,以前無綫電視尚設有「故事創作人」(Storymaker)一職,好讓有才華的編劇集中構思故事劇情發展;但現在這個職位因削減開支而沒有了,再沒有人願意花時間將劇本修飾琢磨,避免「變膠」。在此窘況下,假若你熱愛拍片、心中有一個想拍的劇本的話,又豈會情願留在電視台,而不是拍片放上YouTube和Facebook?二選一,要下決定太容易了。

沒有培育新人、沒有足夠資源,加上觀眾離棄,如果業界龍頭只顧繼續懷緬過去常陶醉,覺得舊有方式才是最有效、最實用,再無勇氣接納新意見,無視根本問題,單靠OTT的特效藥續命,最終也只有死路一條,長埋黃土下。

 

【編按:本文原載《01周報》,原題:「要毀掉重來的 又豈止香港樂壇?」,本博文題目由博評編輯所擬。】

《香港01》周報革新號改版蛻變!更多精彩內容,敬請留意:按此訂閱周報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