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花刼vs詭探.博評】TVB之失≠ViuTV之得

撰文:李美
出版:更新:
電視之戰——這或非電視台之間之戰,而更多是不同媒體之間爭奪觀客之戰——戰事尚未成功,同志還須努力。要想叫好亦叫座,當今只怕事倍功半,千金難買一回頭,不如賣盤不回頭。
李美

TVB《蘭花刼》收視滑鐵盧,播出首周收視失守20大關,僅約17點;惟另一邊廂,ViuTV《詭探》則只錄2點收視,說明TVB之失並不等於ViuTV之得。

《蘭花刼》顯然未能好好接棒,對上一齣《不懂撒嬌的女人》的「結局周」平均收視高近25點,意味新劇流失多逾60萬或四分之一觀眾。《蘭花刼》作為十年前的作品,採取了標清而非4K製作,劇集播放以來坊間不甚叫好,這多少解釋了其收視結果。

然而,ViuTV《詭探》卻仍叫好不叫座。低至2點的收視,無疑跟當年亞視沒大分別。事實上,ViuTV開台之時雖然聲勢浩大,不過收視一直徘徊個位數,根據尼爾森(香港)的資料顯示,例如去年大熱的《太陽的後裔》亦只得5點;更壞的是,整體收視且呈拾級而下之勢,《詭探》的2點收視正是最佳寫照,較《太陽的後裔》足足流失了六成觀眾。

所以,如果說TVB收視慘淡,則ViuTV也收視慘淡;即使TVB每下愈況,亦不代表ViuTV蒸蒸日上。《蘭花刼》與《詭探》正是最佳比較對象。

絕大多數市民的處境是:要麼開電視看TVB,要麼就乾脆熄電視,只有少部分人選擇觀看其他免費電視台。(資料圖片)

相關狀況,充份反映電視觀眾顯著減少,整個「餅」都在萎縮。否則,正當TVB觀眾大減60萬之譜,ViuTV收視豈不應該向上急彈?不必諱言,無論新開的奇妙電視,抑或公營的香港電台,都不太可能完全吸納這批觀眾。

換言之,絕大多數市民的處境是:要麼開電視看TVB,要麼就乾脆熄電視,只有少部分人選擇觀看其他免費電視台。

坊間常說,香港劇集質素下降,乃是大家熄電視的主因。劇集不叫好,固然理應收視低迷;但非常遺憾,好些劇集儘管叫好,但也依然不太叫座--港劇如是,其實美劇亦然,這誠乃新的普世現象,並非香港獨有問題。

的確,強如美劇,也正面對收視下降之窘。許多收視統計都不約而同地說,收看傳統電視的人愈來愈少。尼爾森的美國收視報告顯示,去年第四季美國人均每月觀看142小時35分鐘的電視,這包括直播和預錄節目(Time Shifted),較去年足足少了5小時或3%,而對上一年亦跌了4%。當中,相信大家都知道,新生代的收看時數跌幅最大,當地12歲至24歲的收看數字便按年急挫超過一成;相對年長一輩的收視雖則微升,但就抵償不了相關跌幅。下圖便顯示,過去短短5年間,美國傳統電視的年輕觀眾累積流失了三四成之譜。雖然Netflix之類的網絡電視異軍突起,多少搶佔了傳統電視的市場;可是,有調查指這僅僅解釋了箇中一半現象。

也就是說,不管電視質素叫好還是不叫好,結論都似是愈來愈不叫座,由香港到美國都有此現象。可以說,一切都是時代問題,亦即份屬非戰之罪。畢竟,現代人的消閒選擇愈來愈多元化,聚到公仔箱前面「電視撈飯」的年代早就一去不返。

話說回來,大家是否真箇少看電視節目了?還是僅少看電視上的電視節目?確然,上述收視計算未必準確,因為不少市民近年皆以手機或上網收看電視節目。好像ViuTV自行發布的「綜合收視率」,就包括了相關收視數字;但當然,裡面存在一些水份,實難與尼爾森的報告直接比較,有關差異坊間已有許多討論,不贅。

尚幸,明年一月起,三家免費電視台便將一同參與委託新的收視調查,當中就會首次統計手機、平板電腦的收看數據,包括七日內的重溫紀錄,並分別以電視直播、OTT直播及OTT重溫收視率三項類別呈現。屆時,三家免費電視台的收視便有更客觀、更統一、更公平的比對,不能一再各自演繹或諱莫如深一般。(只遺憾,公營的港台並未包括在新調查內。)

究竟,市民是否僅僅轉向網上觀看電視,亦即始終繼續捧場本地電視節目?抑或是,都在琳瑯滿目的網上世界及網絡電視,觀看其他地方的電視節目?倘若上述新收視調查,也將類似全球化、多樣化等考慮納入其中,肯定更能反映港人觀看電視節目的廣義全貌。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看罷各間本地電視台的「收場」,包括電視廣播和有線電視相繼賣盤、亞視和港視先後熄機或變相熄機、ViuTV又持續收視低迷......答案委實難以樂觀,由觀眾到老闆都恐「無眼睇」。

此前有謂,只要競爭加大,電視質素上升,觀眾就會返到電視機前;然而,最新經驗反映,這個良好預言並未發生,說明

「電視台↑ → 節目質素↑ → 收視↑」的公式不很準確。

可以說,電視之戰——這或非電視台之間之戰,而更多是不同媒體之間爭奪觀客之戰——戰事尚未成功,同志還須努力。要想叫好亦叫座,當今只怕事倍功半,千金難買一回頭,不如賣盤不回頭。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