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正財「正」論|共建健康社區
身體健康,是每個人都渴望擁有,而一個一個健康的社區,我們又如何做到呢?健康這個概念在乍聽之下通常讓人聯想到個人身體狀況,但其實從一個宏觀的角度出發,一個健康的社區正正最能長遠地幫助和影響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和習慣,從而達致身心健康。
20多年前,我還是一名區議員,我便極力爭取在將軍澳興建一條美觀的大橋,可以讓單車、行人、車輛同時使用,讓將軍澳的居民有多一個選擇,可以多踏單車或是在大橋上跑步。將軍澳跨灣大橋最終於2022年正式啟用,是全港首條附設單車徑及行人路的海上高架橋。這項建設代表將軍澳一直是健康社區的先導者,象徵無限的活力和共融,讓大眾無論老幼,甚至坐輪椅亦都可以融入社區,攜手活出健康生活,絕對是一個長遠投資。要發展一個健康的生活環境,社區不能單倚賴醫療政策,反而可以作出主動,由地區層面的各界別建立合作關係,再利用地區資源建設健康城市,這樣才算是相得益彰。
守護健康 由基本開始
要建立健康的社區,關鍵在於有一個清晰的願景。我所服務的基督教靈實協會一直有願景將西貢區將軍澳打造成一個「願景之都」。靈實與將軍澳共同成長,一直本着與社區同行的精神服務市民,常常希望多走一步為社區帶來新的發展方向和機遇。隨著將軍澳及靈實的不斷發展,靈實陸續在社區建立多個守護健康的據點,我們的願景不是單單在社區提供服務,更希望能將健康模式融入生活的地區之中。所以,我們不只限於在醫療範疇方面推廣健康,還要從社區建設、交通網絡、居住環境等多方面著手改善居民身心社靈的健康。
了解自己 防範於未然
當日在得知房屋局主辦「共築 • 幸福」計劃,希望提升公屋居民幸福感,我便提議靈實的其中數個將軍澳屋邨配合,參與房屋委員會舉辦的「共築健康」計劃,和將軍澳居民一同「共築健康」。事實上,居民要得到幸福,除了在公共設施、環境等硬件的配合,在軟件上如何令大家幸福,身、心、社、靈的健康必不可少。每個月長者都總有一些時候需要外出(例如到屋邨繳費處交租),靈實希望能趁著這個機會,關心一眾長者,包括獨居及隱敝長者。由於獨居長者在平日生活得不到家人的照顧,他們的需要可能較容易被忽略;而隱蔽長者更加是欠缺家庭支援,沒有正常的社交生活。因此,靈實在這些日子派出註冊護士、藥劑師、社工和義工等,透過不同的活動、講座,以及各項的身體檢查,例如認知及腦退化檢測、骨質密度檢查、血糖測試、量度血壓等等,接觸並認識這些長者,與他們建立互信,讓他們及早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之餘,同時為他們提供適切的支援,幫助他們與時並進,掌握健康及社會資訊,最重要的是感受到我們關懷,實在是集健康宣傳、教育與支援於一身。
另一方面,靈實的社區藥房亦正式投入服務,以非牟利模式運作,透過處方/自費藥物配售、藥物管理、疾病及藥物諮詢服務等等,旨在為減輕公營醫療服務的壓力和加強社區的基層醫療服務。社區藥房的同工會在每個公屋住戶的交租日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向長者進行健康及藥物講座,並為長者進行一對一的疾病及藥物諮詢。透過與長者的交流,他們感受到更多的關懷,能幫助他們開放自己,重投社區。
面對全球人口老化,我們亦面臨不少的挑戰。除了隱蔽長者的問題,根據香港認知障礙症協會的資料,現時全球每3秒便有1人確診認知障礙症,而本港每10名70歲或以上長者便有1名患者,85歲以上患病比率更高達三分一,情況實在不容忽視。認知障礙症患者的腦功能衰退,認知能力會逐漸喪失,包括記憶力、語言能力、視覺空間判斷、執行能力、計算和決策等方面,以致日常生活、行動及情緒亦受到影響。認知障礙症雖看似可怕,但並非無藥可醫,其實只要及早接受檢測,便可以有效把握治療的黃金期。我著手研究老人事務若干年,當然聽過不少畏疾忌醫的故事,我們要明白愈是畏疾忌醫,非但不能減退焦慮,還可能錯過控制病情的最佳時機。因此,我們亦要教導長者要了解自己的身體,勇敢面對最真實的健康狀況。
健康永遠是一個社區能否長遠發展的重要指標,「共築健康」是一個很好的計劃,讓我們重新檢視自己社區,看看是否發展成為一個鼓勵大家努力邁向健康生活的環境。前人努力種下來的成果,我們也有責任去守護,就讓我們在屬於大家的社區,守護自己的健康。
作者林正財醫生是行政會議非官守議員、基督教靈實協會行政總裁、碳中和及可持續發展委員會主席、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主席。
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