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玉歡|應對港人北上現象的轉型路徑:從被動承壓到主動突圍

近年來,港人北上成為一種引人注目的現象。愈來愈多的香港居民選擇前往內地,在消費、置業、工作甚至定居等方面開啟新的生活篇章。這一現象背後成因複雜,對香港人的生活和香港經濟產生了深遠影響。2024年復活節單日,逾40萬人次香港居民前往深圳、廣州等地購物餐飲,深圳山姆超市30%的客源來自香港,珠海長隆周末接待港客量同比增長65%。這一趨勢的成因複雜多元,既涉及服務態度、業態創新等內部問題,也受政策便利與消費代際變遷的外部驅動。
從香港經濟角度分析,港人北上具有雙面性。負面影響較為直觀,大量港人北上消費,使得香港本地零售和餐飲市場客源減少:部分港人北上購物和就餐,致使本地零售店鋪和餐廳銷售額下降,一些商家生意額下跌兩三成,部分店鋪甚至面臨結業風險,給香港傳統購物區和餐飲聚集區帶來較大衝擊。同時,零售和餐飲等行業的不景氣,直接導致企業減少招聘甚至裁員,就業崗位減少,相關上下遊產業如供應商、物流等行業也受到牽連,就業形勢嚴峻。此外,企業收入下降使得政府稅收減少,包括營業稅、所得稅等,影響香港政府的財政收入,進而限制政府在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投入。
實際上,這一現象正是倒逼香港零售業和服務業進行轉型的關鍵推手。過去多年,香港本地零售餐飲服務業存在的一些主觀和客觀問題如今持續暴露,服務態度滑坡導致信任坍塌、業態僵化難以匹配代際需求以及成本黑洞吞噬轉型空間。商家、政府需要共同合作克服存在已久的難題。香港本地企業需要轉型升級,提升產品和服務質量,創新經營模式。線上銷售渠道的拓展,加強與內地電商平臺的合作,亦能使得經營模式革新。在政策層面,香港政府不應僅停留於口頭階段,而應真正看到本地商家的困境,積極應對,通過稅收優惠、租金補貼等政策,幫助受影響的零售、餐飲企業緩解經營壓力,同時保障一些百年老店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等等。
消費外流現象在其他國際都市亦有先例。東京在2010年代通過「在地體驗經濟」策略成功吸引年輕消費者,如澀谷PARCO改造為動漫文化綜合體,客流量增長40%。新加坡則通過「特色街區活化計劃」,如哈芝巷(Haji Lane)融合多元文化商鋪與街頭藝術,本地客消費佔比穩定在50%以上。
這些案例表明,強化文化獨特性、優化服務品質是留住消費的關鍵。如美國加州與內華達州相鄰地區,也存在居民跨州消費、工作的現象。內華達州部分地區稅收政策優惠,吸引了不少加州居民前往消費、投資甚至工作。加州政府採取了差異化發展策略,發揮自身在科技、文化產業等方面的獨特優勢,提升本州產業競爭力,同時加強與內華達州在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等方面的合作,促進區域協同發展。歐洲的一些跨境城市,如法國的斯特拉斯堡與德國的凱爾,居民往來頻繁。當地政府通過建立跨境合作機制,統一部分公共服務標准,促進人員、資金、技術等要素的自由流動,實現互利共贏。
香港零售業的挑戰本質上是全球化城市在區域融合中的轉型陣痛。在這一過程中,香港的轉型絕非簡單「模仿深圳」或「回歸傳統」,而需在法治優勢、國際視野、文化厚度中尋找「非對稱競爭力」。面對港人北上消費潮,香港需在政策支持與業態革新中尋找平衡——從「地產依賴」轉向「體驗驅動」,從「服務爭議」回歸「以人為本」。唯有如此,方能在區域競爭中重塑其國際消費中心的地位。
作者江玉歡是立法會議員(選舉委員會)、執業律師。
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