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個七欖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今屆七人欖球賽不但是在香港大球場重建後舉辦的30周年,亦會是最一次在這個四萬座位待場館作賽。待啟德體育園落成後,七欖明年將移師到五萬座位的新場館作賽,準備迎接更多的球迷。

不少人擔心香港失去特色、不再是國際都會之際,七欖提醒了我們香港走過的路徑。欖球傳入香港,起初自然以英國軍隊、皇家警察為主。後來隨着香港足球會、雞糊欖球會的加入,欖球不再是只得外籍人士的運動。1976年香港國際七人欖球賽首次在香港足球會球場舉辦,已吸引了來自澳洲、新西蘭等海外隊伍來港作賽。那時美孚新邨、太古城相繼落成,中產階級崛起,沙田馬場、海洋公園接着開幕,七欖正好伴隨香港起飛階段。

七欖在1982年遷進香港政府大球場,場館在1994年又擴建成四萬座位的香港大球場,再到1999年成為世界七人欖球系列賽分站之一,七欖一步一步規模擴大,成為名副其實的盛事。

得到國泰和匯豐的贊助當然重要,七欖的叫座力本身亦非常具經濟效益,差不多是欖球會全年經費的來源。而且球迷平均入場七、八屆,是每年穩定的支持者。歷來接近一半觀眾來自海外,帶旺銅鑼灣一帶酒吧生意,估計貢獻旅遊及相關行業收益三、四億元。如今疫情完全過去,今屆又是最後一次在香港大球場舉行,預料可以再一次成為盡興派對。

毫無疑問,七欖體現了香港特色、國際之都以及體育盛事的經濟效益。然而,這麼多年來,香港一直津津樂道的亦只有七欖。例如在2009年,時任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已指出「體育已發展成為一個牽涉廣泛的經濟活動範疇。在廣義的體育領域中,從業人員不少,生產總值也不小⋯⋯香港國際七人欖球賽已使香港成為這項體育最享負盛名的城市,全球只有香港曾兩度──1997年及2005年──舉辦過世界杯七人欖球賽。」但同年局方委托進行的一份顧問報告坦言,「除了吸引數以千計觀眾、騎師及訓練員的賽馬及主辦香港國際七人欖球賽外,香港很少定期舉辦能夠吸引大量觀眾或商業贊助的體育盛事」。

當局談到體育盛事時,在七欖以外往往也會列舉香港馬拉松、六人板球賽等。並不是說它們的規模不盛大,但叫座力以及迴響仍然以七欖最具標誌性。那麼香港能否有下一個「七欖」?

正如十幾年前曾德成已指出,體育盛事也是經濟活動。例如世界六大馬拉松每年都給主辦城市帶來萬計旅客,億計收益。對於當下的香港,體育盛事更是我們展示開放自由、多元文化的重要手段。一場外國旅客也樂在其中的派對,隨時更勝官員千言萬語。

以往尚且可說體育、旅遊事務分屬民政事務局、商務及經濟發展局,不利於推動體育盛事作為旅遊經濟。現在兩者同屬文化體育及旅遊局,理應顯示理順架構而來的成果。不過以客觀結果來說,社會還未見到多少進展,先見一些本土文化、創意產業活不下去。

旅遊界立法會議員姚柏良,作為大型體育活動事務委員會副主席的議員鄭泳舜,及體育、演藝、文化及出版界議員霍啟剛在七欖開鑼之際,對政府提出爭取大型體育活動落戶香港、推出更多運動旅遊的聯乘項目、聯通大灣區舉辦比賽等建議,當然值得局長楊潤雄聆聽。不過更重要的是,體育界、市場以至坊間的聲音。一個開放、有活力的氛圍,首先要在聆聽意見、制定政策的過程中體現出來。七欖象徵的文化氛圍,官員應該好好參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