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五分之幾?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開幕典禮,主題當然是國家安全。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在致辭提到香港實現由治及興的五個「需要」,第一個就是「需要守牢國家安全的底線」。

夏寶龍說,「築牢維護國家安全屏障後,香港向全世界展現了更安全、更自由、更開放、更可預期的營商環境,全球投資者都可以放心大膽地來港投資興業,香港發展如虎添翼。」律政司司長林定國總結主題講座時,亦將安全與發展的關係概括成「相輔相成、良性互動」,表示「國家安全維護得好,就能建構一個安穩的客觀環境,令社會能聚焦發展」,道理如一。

安裝了精密安防系統,香港可以識別盜賊、保護朋友。但我們都知道保安系統只能保安,卻不能發財。同樣地,香港實現由治及興,不能只靠一個「需要」,還有「需要」充分發揮「一國兩制」對香港繁榮穩定的根本保障作用,「需要」把香港的獨特地位和優勢鞏固好、發揮好,「需要」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需要」主動适應新形勢新挑戰、展現新擔當。

「一國兩制」的內涵毋庸多言,我們的資本主義制度、生活方式和普通法制度備受肯定。不過香港的獨特地位和優勢,似乎愈來愈多人擔心保不住。更何況香港不能只求「鞏固好」優勢,更要推動新産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構築香港競爭新優勢。夏寶龍所說的引進全球高端創新人才、發展金融科技、數字經濟、智慧港口,我們做了多少?

至於第四個「需要」——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政府這方面的努力應該沒有疑問。特首李家超在致辭時亦提到,香港致力與大灣區互聯互通,強化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發揮好香港的一流專業服務、與世界接軌的監管制度和市場優勢。惟夏寶龍除了提到要積極應對國際産業鏈、供應鏈區域性重組挑戰,還說香港要「不斷優化自身經濟結構,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開創香港高質量發展新局面」。那麼我們必須問,香港被地租牢牢綑綁的經濟結構有沒有優化?在金融環境丕變、旅遊面對轉變的時候,我們有哪些新的經濟增長點?

這就涉及第五個「需要」——主動適應新形勢新挑戰、展現新擔當。事實上,夏寶龍的發言超過20次「變」,包括寄語香港要積極「識變、應變、求變」,更有超過40次提到「新」,如多用「新思維、新辦法、新路徑」解決面臨的問題,甚至要「敢於說前人沒有說過的新話、敢於幹前人沒有做過的事情」。

「創新變化」聽似「阿媽係女人」,「窮則變,變則通」看似老生常談,但知易往往行難,更何況知道這個道理已經不易。多少人仍停留在上世紀的認識,以為香港靠炒賣資產就可以致富,以為買樓就是年輕人向上流動的路徑,以為自由行就是香港經濟的靈丹妙藥?若非如此,我們怎會以為市道低迷就舉辦盛事,樓價下行就撤辣托市,這樣香港就可以萬事大吉?

一位地產商提到香港要保住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另一位更斷言香港正在經歷系統性、結構性轉變,我們自然沒有一成不變的道理。李家超說得好,「憑着香港人不斷求進的精神,一定會再次發揮靈活多變、善拼敢贏的精神,創出新亮點、新競爭力」。事實上,香港過去的成功亦是憑着靈活多變而來,回應70年代的環球經濟衰退、80年代的內地改革開放,以至90年代的貿易全球化。現在國際秩序重構,新科技牽動舊經濟改變,香港除了業界要主動、創新,政府更要帶頭改變,走在形勢的前面。

毋庸置疑,香港的繁榮不是幾篇文章、幾聲鼓譟就能「唱衰」的,但與此同時亦非幾句口號就能實現。誠如夏寶龍所說,香港是全球營商環境最好的地方,是幹事創業、賺錢盈利、成就夢想的最好地方,是用事實雄辯來證明。實現由治及興的五個「需要」,香港現在做了五分之幾,接下來還會做五分之幾,就是我們對未來信心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