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觀點‧DSE放榜】文憑試科目選擇多 學生出路為何更窄?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第六屆中學文憑試(DSE)於本周三(7月12日)放榜,過去政府推出新高中學制,以文憑試取代會考(CE)、高級程度會考(AL),其中一個目的,就是提供更加多元化的課程供學生選擇,讓他們各適其適、發揮所長。惟DSE看似為學生帶來更多選擇,實際上,學生的出路卻愈來愈窄,失去了DSE的原意,這個推行了六年的考試制度,是時候全面檢討了。

考試及評核局公布2017年中學文憑試考生整體成績。(林若勤攝)

課程設計雖多元 應用科目乏人問津

無可否認,文憑試的課程設計,比過往的會考更加多元化,其應用科目也更切合時代所需。除了甲部課程的中、英、數、通識等傳統科目外,文憑試也設有乙部應用科目,當中包括創意學習、媒體及傳意、商業、管理及法律、服務、應用科學、工程及生產六大範疇,學生能夠從各大範疇中選讀一些更專門的科目,例如影視拍攝、航空學、甜品製作等等。

從表面上看來,這些科目比傳統科目更有趣、更實用,為學生帶來更多選擇。但事實是這樣嗎?在今年應考文憑試的61,669人中,只有3,675人報考應用科目,佔總報考人數5.9%,比起2012年首屆文憑試的7.2%,還要下跌1.3個百份點,而今屆報考應用科目的總人數,比起現已被視為冷門科目的中國歷史科,還要少約2,702人,可見其缺乏吸引力。

採用水平參照評級的文憑試將於明天(12日)放榜。(資料圖片)

應用科目徒具理念 執行上有三大弊病 

應用科目乏人報讀的原因,和過去多項教育政策的失敗如出一轍,就是徒具理念,卻欠缺執行能力,將這些理念付諸實踐;在出現問題後,又未有及時修正,當中至少涉及三大問題。

其一,在現時的學制下,應用科目認受性成疑,就算考評局將在2018年改革科目的評級標準,惟現時一般大學、僱主也少有承認這些科目。在八大資助院校中,沒有一家大學全面承認應用科目的地位,絕大多數學系,只視之作「參考資料」。由於應考應用科目對於升學、工作均無多大實質幫助,不少學生寧願選回傳統術科。

其二, 現時的應用科目,一般不提供實習機會,這不單令科目偏離「實用」的原意,變相成為「興趣班」,也未能助學生銜接相關行業,為前途提供保證。就像在應用科目中較為受歡迎的航空學,其教學方式,以「小組討論、利用簡報進行匯報、個案研究、實地考察、工作坊、模擬飛行練習、 行業講座及示範」為主,而未有實習一項,令學科淪為紙上談兵,難與「應用」扯得上關係。

其三,由於香港產業單一,在現時的經濟結構下,香港仍依賴金融、地產等行業,除了醫生、護士等專業工種和金融行業等需要在大學修讀專門「神科」畢業才能擔任的職業外,其他工作也難見前景。為保前途,學生就算對部分應用科目感興趣,也少有報讀報考。

林鄭考察德國以後 學懂了什麼?

政策偏離目標,政府理應盡快修正。然而,這涉及香港的職業教育發展問題,上屆政府除了成立委員會、交出諮詢報告、略略改變科目的評級機制外,已沒有其他跟進工夫。此問題耽擱已久,林鄭月娥在競選時曾經表明會改善香港的職業教育,也曾表示她自己重視教育政策,她過往出任政務司長時,亦曾到訪德國實地考察當地的職業教育發展,她必須要盡快跟進此問題,修補文憑試的不足。

可供今屆政府參考的,是德國的高中雙軌制。雙軌制的意思,就是在高中階段開始為職業教育、文法教育分流。職業學校理論與實際經驗並重,在課程中,課堂教學、企業實習各佔一半。除此之外,職業學校與商業機構有緊密合作,學生能夠擁有實習的機會,在畢業後亦可留在這些機構工作,令畢業生做到理論與實戰經驗俱備,與香港應用科目的紙上談兵,有着極大的分別。

短期而言,港府或難以一時間將之移植香港,因為這不但涉及考試制度的改革,更包括學制的改變。但是,政府也可以安排一些政府部門的實習機會,為報讀應用科目的學生提供一定的實習時數,也可以和私人企業合作,為學生提供實習、工作機會,甚至鼓勵相關企業認可這些課程,並在學生修畢課程、考試合格之後,招聘這些年輕人,增加應用科目的吸引力。

長遠而言,政府必須定立清晰的產業政策。現時,學生在畢業後出路甚窄,假如香港的經濟發展格局不變,就算政府在教育層面下更多的工夫,也難以改善學生的前途出路。過去政府的官員,每每以頭痛醫頭的心態處理政事,以為外判研究、成立委員會、諮詢再諮詢就解決了問題,今屆政府必須要展現施政新風,不然,問題只會耽擱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