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觀點】對O camp希望愈大,失望愈大?O camp最大的錯是甚麼?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暑假來到尾聲,當中小學生在準備新學年時,也是很多準大學生參與迎新營的季節。由六年中學,突然轉到截然不同的大學生活,不少新生充滿期待之餘,又對未知的未來感到迷惘。新生迎新營(Orientation Camp,俗稱「Ocamp」)原意就是為一眾新生在輕鬆愉快的環境下適應新生活搭出一條橋樑。而根據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的刊物-《大學線月刊》於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浸會大學及香港城市大學所作的一項調查指出,有八成半受訪者是為結識朋友參加迎新營。另外,亦有六成受訪者希望在迎新營中增加對學系或宿舍的認識,從而早些適應大學生活。
可是,多年來出現在媒體報導上的迎新營消息,焦點卻集中在那些意淫與過火的行徑,令公眾對大學生留下負面印象。哪怕撇除這些負面新聞,不少新生仍有感O camp普遍的活動只讓一群人「圍威喂」三、四天,無聊又浪費。為何O camp會讓人有此觀感?一眾搞手與新生又該如何策劃及參與,才可以減低大家對於O camp期望的落差?

為何O camp會讓人有「圍威喂」三、四天,無聊又浪費的觀感?(資料圖片)

除了意淫與浪費  O camp為何為人詬病?

近年O camp為人詬病,主因是有迎新營被爆出玩含有意淫的遊戲或懲罰,亦有報導指出本屬純淨的大學,組爸媽竟鬥多贊助,更有校友爆出某學院的舍堂文化,以「傳統」之名公開責罵與凌辱同學,沒有人道對待同學,使同學倍感不被尊重。

可是,以上其實都是一些特殊情況。大部份的O camp為期幾日幾夜,同學會穿上一式一樣的上衣,在「組爸媽」帶領下,分組進行活動,當中大多以破冰遊戲、團隊合作任務、城市定向、營火會(camp fire)、「水戰」、小組交流分享等活動為主,志在以團體遊戲讓新生更快地認識對方,成為朋友。

即使沒有被迫參與意淫遊戲或遇上被欺凌的情況,不少曾參與過的同學均表示,不明白為何要自費「自己chur自己」(自己辛苦自己),不單在那幾天要進行密集式活動,更每晚只可睡三至四小時。除了感覺疲累,迎新營對他們來說毫無意義。亦有過來人認為O camp每年都造成巨大的資源浪費,水戰浪費食水,宣傳品或紀念品則過多以及無用。

不少曾參與過的同學均表示,不明白為何要自費「自己chur自己」。(資料圖片)

只有某種人才可以投入O camp?

過來人有以上的觀感,皆因現時普遍O camp的節目安排,在短短三、四日中,百幾二百個新生加上一眾老鬼(意指較高年級的學生)聚集在一起,在云云人海中要讓其他同學快速認識自己;而O camp中的遊戲因為都是以體力、團體活動、完成任務為主,再加上不少老鬼都希望有新生可以幫忙炒熱氣氛,以致較為外向、活潑、領袖型的新生自然會備受注目,才可以「埋到堆」識到朋友。

現實卻是,不是每個新生都是外向、活潑、領袖型個性的人,也不是每個人都喜歡體力型的團體活動。由這些活動主導的O camp,能否讓其他個性的新生融入新圈子便成疑問,更有可能令一些無法投入、未能完成任務的新生被定型為「弱者」、「不合群者」。而參與過的人都知道,O camp中的表現和舉動很有可能成為未來三、四年間師兄姐以及同學對自己的既有形象。

大學的課堂並不似中學般密集,除非積極投入學會或組織,否則學生難以如過去中學般,因為長時間一起在課堂上課而有機會深入結交其他同學,所以大學時期比起中學更難結識朋友。O camp本意就是想藉着各種不同的活動與情景,幫助同學認識到一班同一學院或學系的同學。可是,現時的O camp卻只是能讓活潑外向的新生可以更快融入,其他人反而變得不知所措,豈不是與原意背道而馳?

現時的O camp卻只是能讓活潑外向的新生可以更快融入,其他人反而變得不知所措,豈不是與原意背道而馳?(資料圖片)

O camp只有玩樂及傳授大學求生攻略?

大學生活本是脫離填鴨式教育,讓學生發展專業知識和學問,同時也是人格增長,確立價值觀的重要階段。若O camp是新生踏入大學校園的第一步,從而窺見大學、學院以及學系的文化與氣氛,那麼O camp的形式理應可以讓新生對此有正確的理解,同時更能照顧到不同個性的人,使不同個性的人能投入活動,從而達至交朋結友的目標。

可是,現時老鬼在O camp中所傳承的,並非學系或大學的文化精神,更多是「大學求生攻略」。「組爸媽」雖然只比「組仔女」大一兩歲(有些甚至同年或比「組仔女」年小),但憑藉在學院打滾的經驗,加上由更老的「老鬼」所告知的消息,「組爸媽」在O camp中大多會教授一些揀科攻略,例如哪些課堂是「伏」、哪些課堂是必讀科、哪些教授是「killer」(即必給低分)、哪些教授「派grade」(即拿A,B無難度)、哪些「中門」不可以過,否則會「爛gpa」、如何成功在內聯網搶得好科……

若然一眾搞手在籌備活動中,加入一些既能傳承大學精神,同時深入分享自己作為新生時的困難與解決方法,讓後輩借鏡,可能比較單純以玩體力遊戲更有裨益。(資料圖片)

以上種種「秘笈」無疑都能協助新生在選科技巧上有實際幫助,卻未必能讓從前「被安排規劃去學習」的中學生,過渡成為更強調「獨立自主」的大學生,做好準備。因此不少新生往後會在全然不同的學習環境,感到迷惘與焦慮。

若然一眾搞手在籌備活動中,加入一些既能傳承大學精神,同時深入分享自己作為新生時的困難與解決方法,讓後輩借鏡,可能比較單純以玩體力遊戲更有裨益。而一眾新生也應在入O camp前,想清楚自己想在O camp中得到什麼?是認識大學的文化與精神?還是僅僅希望取得「大學求生攻略」?是想認識朋友?抑或是純粹想玩樂加出位?惟有清楚自己的目的與期望,才可以避免在O camp中做出只為滿足他人要求而令自己將來後悔的行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