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觀點】一家麥當勞的結業 市民緬懷的不止漢堡包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觀塘裕民坊麥當勞於本周三(8月30日)結束營業,不少市民特地到場緬懷一番。麥當勞只不過是一家連鎖快餐店,食物不見得有特色,其令人懷緬,主因是該店發揮了社區設施功能,提供空間予不同階層的市民使用,對於香港人來說,失去一間麥當勞,就等於失去一個公共空間。從公眾緬懷麥當勞,也可以窺見香港社區設施不足的深層次問題。

觀塘裕民坊麥當勞本月30日結業,同仁市集商販擔心生意會進一步減少。(邱靖汶攝)

市民緬懷麥當勞 反映社區設施不足

麥當勞在 1975 年落戶香港,到現在有二百多家分店,遍佈各區,也深入公共和私人屋邨,很快成為港人的聚腳點,除了食客光顧用餐,也會有年輕學生將麥當勞當作自修室、保險經紀向客戶推介保險、退休長者「打躉」聊天,遊戲迷相聚一起對戰,以至上班累極的白領的「偷閒加油站」。從現實意義來說,麥當勞不但是一家餐廳,更是一家供社會不同階層使用的多用途社區中心。

對不少市民來說,生在香港,都會有難覓立錐之地的感覺。市民在行商場感到疲憊不堪的時候,每每難以找到座椅休息。事實上,早在八十年代,香港政府便開始要求發展商在商場保留公共空間,然而地政總署卻疏於監管,縱容部分發展商圍封這些地方,以至擺設攤檔賺取租金。

面對區內公共空間不足,政府以似鐵籠的口袋公園「填數」。

公共空間稀缺 麥記成社區聚腳地

另一邊廂,在領展收購房署物業後,公屋商場的設計亦有所改變,過去,房署會在商場設置座椅,這些地方成為了區內居民的聚腳處,商場改建後,即變得一椅難求,區內居民就只好流連麥記,特別是如觀塘這種公共空間本來就嚴重不足的舊區,一家麥當勞的結業,不只是一家「在商言商」的連鎖餐廳關門,而是整個社區失去一個罕有的公共空間。

由此可見,由政府提供的公共空間,有時也難應付市民所需。舉例說,早就有人提出香港的自修室短缺,政府卻少有正視。觀乎《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其規定分區圖書館須設置一個約 200 平方米的學生自修室,現時每區有一至三個圖書館,大部分自修室設約 200 個座位,然而每區的學生動輒數萬,且香港的家居環境擠逼,學生難在家專心溫習,故每逢公開考試,自修室例必大排長龍。當中有些學生更被逼到麥當勞溫習,故這次裕民坊麥當勞結業,就吸引了不少曾在此自修的市民來緬懷那些年的青蔥歲月。

商業機構非「善堂」 政府規劃須照顧社區

事實上,「麥空間」並非在香港獨見,不少媒體也報導麥當勞是低收入美國人的聚腳點。然而,麥當勞終究是家商業機構,靠著人流賺錢。大批顧客閒坐,定會減少生意額。因此難以保證麥當勞容許顧客長時間佔座位。在 2014 年,紐約市一家麥當勞就曾經召喚警察趕走一群閒坐的南韓裔長者,原因正是妨礙其他食客用餐。事件鬧了好一陣子,引起民眾不滿,指麥當勞不應趕走長者,掀起對「麥空間」問題的社會爭議。

如果一家商業機構願意承擔更大的社會責任,為當區居民提供一個公共空間,固然值得肯定,但商業機構畢竟是商業機構,不能奢望她是善堂。因此,從大批市民緬懷麥當勞的現象可見,政府應該反思一下現時的社區設施、公共空間是否足以應付居民需要,特別是現時要求發展商在商場保留公共空間的政策明顯存在缺失,不少地方日久失修,甚至變相被長期封閉,政府應該更主動介入,以釋出更多公共空間,供市民使用。

觀塘市中心正在經歷大規模重建,不少老街坊回憶舊事,憶起昔日的人情味。人情味的背後,卻是市民對觀塘重建的焦慮,他們害怕觀塘將變得完全商業掛帥,小市民將更難覓得休憩處。惟觀塘重建大抵不可避免,除觀塘之外,不少舊區也面臨重建,政府以至市建局應在規劃落實時預留更多土地興建公共設施、提供更多公共空間,以滿足當區居民的生活需要,而非剩下重門深鎖的高樓大廈與冷冰冰的現代化商場,令香港變成一個只有生存、沒有生活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