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觀點】教大民主牆現涼薄大字報 令人憤怒更痛心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本周四(9月7日),教育局副局長蔡若蓮的長子潘匡仁墮樓身亡。其後教育大學的民主牆竟出現針對蔡若蓮的字句,這種行為不但涼薄,更是懦夫所為。更令人痛心的是,這些充滿惡意的言詞竟不乏和應者,連教大學生會也未有直斥其非。教育大學絕大多數的學生都將為人師表,假如當中有些學生連基本的是非觀和同理心都沒有,這些人又何以作育英才?

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大學網上圖片)

事件是非分明 教大學生會護短不智

事件發生後,教大學生會回應傳媒查詢時指出,相關字句並非學生會幹事張貼,由於字句違反民主牆規則,發現後已立即拆除。學生會亦解釋,也許「社會上無渠道表達意見」,才有人在民主牆上張貼字句。

這個解釋無疑是荒謬絕倫。現時固然尚未證實該字句是由教大學生貼上,但是教大位處偏辟、自成一角,實難想像會有人長途跋涉到教大嫁禍該校學生。再者,教大學生會的回應,實有護短之嫌,須知,社會上絕非如他們所言沒有發言渠道,假如這些人希望發表自己的意見,大可以找一個車站「嗌咪」也好,又或以自己的個人臉書發表其見解,而非如今次事件的大字報般,張貼者連姓名學號也不敢留名,不但違反教大的民主牆規則,更是藏頭露尾的懦夫行為。

蔡若蓮兒子自殺消息傳出後,香港教育大學民主牆出現「恭喜」字句。圖為Facebook圖片及留言截圖。

悲劇與政見無關 張貼字句者麻木不仁

誠然,蔡若蓮的政治立場未必人人認同,公眾批評其政見、立場,本無不可。但是她經歷喪子之痛,本來就與她的政治立場沒有關係,有關大字報根本是人身攻擊。更何況蔡若蓮雖然是一位官員,但在這件事中,她是一位不幸失去兒子的母親,社會應該給她空間平復心情,此刻對她作出涼薄的的人身攻擊,無疑是在她的傷口上撒鹽,麻木不仁。

據教大校方翻查閉路電視片段,張貼有關大字報的可能是兩名年輕人。今次不幸身故的潘匡仁年僅25歲,年紀相信與張貼大字報的年輕人相若,按理說,他們同樣面對少年人的煩惱,對友情、愛情、學業、前途,很可能都曾經歷考驗,但為何張貼大字報的年輕人,會失去了同理心,對逝者和其母親作出如此惡毒的侮辱?

更何況,有報道指潘匡仁生前曾患抑鬱症,須知,現時絕大多數教育學系都提供情緒管理、特殊教育需要課程,就讀教大的學生理應對情緒病具基本認識,以備將來面對患病的學生。如果涉事者真的是教大教育系學生,實令人質疑他們是否有能力充任教師。

吳克儉去年3月出席立法會會議員,有議員以「染血」文件向他示威,要求局方解決連串學生因壓力自殺問題。(資料圖片)

別成為另一個吳克儉 政治攻訐歪風需遏止

這次事件也讓人想起吳克儉多年前的言論。當時吳克儉在一名大學生自殺後表示,反指時下年輕人未有做好所謂的生涯規劃。吳的言論受盡千夫所指,原因是他將責任歸咎學生,未有體諒該學生面對的困難,身為教育局局長,他也未有反思社會、教育制度的積弊,他的言論更令人感到是借自殺新聞,作為推銷其生涯規劃政策的工具。今次教大民主牆的字句,比起吳克儉當日的言論的不當程度,實有過之而無不及。因為批評者不但不體諒逝者和其家人的難處,更加利用別人的痛苦作為政治攻訐的機會。若然昔日公眾認為吳克儉嚴重失言,就絕不應該同意於民主牆張貼字句者所為。

近年來政治爭議不斷,時有不同政見者互相批評,甚至發表一些散布仇恨的言論,今次教大民主牆事件正是又一顯例。這些極端、偏激的言行不但無助溝通對話,也徒添社會撕裂;如果社會上有一些人習非成是、對這個現象視若無睹,此風將對香港將造成重大傷害。教大的同學更應好好反思,為人師表到底所謂何事,假如任由仇恨掩蓋了是非觀與同理心,連最基本的對與錯以及道德底線都被扭曲,又如何教好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