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觀察】默克爾執政12年 三度連任的啟示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下周日(24日)德國將舉行大選,但其卻被視為近年最平淡的大選之一。跟據民調顯示,由現任總理默克爾帶領的基民盟(CDU)如無意外將成為議會最大黨,估計她會繼續連任,也意味着德國親歐盟等政策將會延續。在這場甚為平淡不過的選舉中,最為突出的可算是默克爾至今已任總理達12年之久,這箇中又是否有何值得我們深思?

默克爾大選強調「穩定」。假如她成功連任,將成為歐洲政治局勢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路透社)

議會制與總統制

由2005年入主聯邦議會起,默克爾至今已擔任總理達12年,在二戰後西方民主社會中算非常長。能與之相比的有英國前首相戴卓爾夫人、法國前總統密特朗和希拉克、以及現任的俄羅斯總統普京。英國《每日電訊報》的民調顯示基民盟的支持率為38.6%左右,大幅拋離第二位社民黨(SPD)的23.4%。假如默克爾尋求連任成功,可能將其任期延續至2021年,有機會成為任期最長的民選領袖。

西式民主政體,大致可分為議會制和總統制兩種。行總督制的國家其總統的任期一般而言都有限制,最多只能連任一次,故此任期也不會太長。法國總統以往任期為7年,故此兩任已達14年,但2000年修憲將總統任期改為5年後,任期超過10年的情況不復出現。現時大部分的總統制國家總統一般在10年以內。

而在行議會制的國家,選民並不會直接票選出內閣總理(或首相),而是由執政黨推舉。一般並沒有明文規定總理(或首相)的任期,原則上只要能繼續當選以及其政黨能繼續執政的話,可由同一人繼續擔任。不過實際上,在現代民主選舉中能保持執政並不容易,能擔任總理領導政府超過10年者寥寥可數。

默克爾(左)與法國總統馬克龍(右)確保德、法兩大國的親歐盟方針,穩定了歐盟局勢。(路透社)

默克爾為何成功?

默克爾和基民盟能在行議會制的德國執政達12年殊不簡單。其成功的地方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帶領德國和歐洲渡過挑戰:近年歐洲政治極不穩定,問題包括了疑歐和極右傾思想在歐洲崛起、希臘等歐盟國家的財政危機、中東難民問題、英國脫歐,以及2014年克里米亞公投入俄等。默克爾作為德國的領導人以及歐盟核心骨幹,總算帶領德國和歐洲渡過一次次危機,尤其是維持了一度被認為處於崩潰邊緣的歐盟。默克爾實績有目共睹,在親歐洲派中的聲望甚高。

基民盟政治包容力高:基民盟是中間偏保守政黨,本身已比較易於吸引中間的群眾。而且基民盟一直爭取包容德國內的新教和天主教徒,有助其吸納更多的選民。在政治光譜上,基民盟強調「聯盟」的特質,相對比較接受不同的聲音,較易得到不多立場選民的支持。

政策延續性:不少政策如環保政策及移民政策等須有持續性,穩定的執政黨有助維持關鍵政策的執行,免於受朝令夕改之苦。基民盟今年就以「一心追求穩定」(klar für Stabilität)為競選綱領,正切中了這點。

德國大選於周日(24日)舉行。(路透)

是否能成為德國模式?

政黨輪替顯示民心思變,代表社會的不滿未能解決。那默克爾的成功似乎反映了德國民眾至少是滿意她和基民盟的表現,希望其政策繼續延續。默克爾強調的「穩定」與美國選舉一直強調「變」,形成了強烈對比。假如她能成功連任,這對歐洲整合和包容難民等長遠方向將是一支強心針。如果說默克爾是成功例子,那這會否成為一種新的德國模式?而基民黨有否機會成為類似如日本自民黨一般的長期執政黨呢?

顯然現階段這些問題尚難以斷言。現代社會存在不少爭議,在非威權社會中政黨要長期維持高人氣非常困難。但無疑,「政黨輪替」是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政黨輪替固然彰顯了民主制的運作和正義,但同時,不斷的政黨輪替是否也表示了社會問題無法通過選舉解決,而人民只能不斷通過選舉去表達他們的不滿? 另一方面,的確有些長遠政策如住屋、環保、交通等,並非馬上能得到成效,但卻必須堅持其方向。在選舉交接後,新的執政者又是否有智慧思考和判斷哪些長遠政策值得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