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觀點】股息補貼只能治標 減交通費 回購港鐵最實際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林鄭月娥將於本周三(10月11日)發表《施政報告》,消息指政府將會以部分港鐵股息補貼車費。據悉,補貼計劃將涵蓋巴士、專線小巴及渡輪,紅色小巴、的士則不包括在內。香港大部分市民都要跨區工作,他們聞此消息,固然欣喜。然而,車費昂貴源於佔主要乘客量的港鐵是一間上市公司,本身有牟利動機,與公營機構的角色產生矛盾。若然不解決這個問題,實難望車費可以大幅下降。

消息指,周三公布的《施政報告》將提出政府以港鐵部分股息補貼市民車費。(資料圖片)

補貼措施可取 料惠及上班族

上屆政府擴充「兩元搭車優惠」計劃,加上一直推行的小童、學生半價優惠、車船津貼等,照顧了長幼和殘疾人士的乘車需要。現時交通工具營辦商有不少措施減輕市民交通費,但對長途客上班族的補助就較少,大概只有港鐵月票和晨早上班折扣,受惠人數有限。每月花費車資一千元的人,絕非少數。政府以港鐵股息補貼車費, 主要受惠者將會是長途客,相信能夠補充現行政策的不足。

有別於上屆政府不肯以港鐵股息補貼交通開支,或者早前傳聞的只補貼港鐵,現時消息的做法較可取,因為港鐵並非唯一得益者,巴士、專線小巴及渡輪也可受補貼,避免港鐵優勢藉此機會進一步壯大。當然,補貼計劃的成效要視乎政府撥出金額的多寡,受惠市民數目及參與門檻。政府也需要解答民間疑問,例如會否包括轉車客,以及不少新界居民來往港九的邨巴,以及會否被日後運輸商加價抵銷等。

港鐵主席馬時亨曾多次公開建議作為港鐵大股東的政府撥出每年所收的部分股息,用作補貼市民車費之用,惟遭政府拒絕。(資料圖片/羅君豪攝)

公營企業上市 造成市民、股民對立

不過,此補貼計劃亦反映政府無力改革港鐵及其他交通工具的票價機制,只能動用本身資源處理問題。港鐵是現時本地鐵路唯一營辦商,佔公共交通服務平均每日乘客人次四成。政府是港鐵的大股東,理應調節市民交通開支,促進交通工具的價格和服務競爭。可惜政府放棄大股東角色,任由港鐵高層主導,港鐵「當正」自己是上市公司,首要賺錢和向股東交代,忘記了公營機構的本來定位。

事實上,港鐵一直陷入向股民還是向市民負責的矛盾,這要歸因於政府2000年把港鐵上市。按理說,港鐵要同時兼顧股東和市民的利益。無論大小股東,都渴望港鐵愈賺愈多。當業務及股價表現理想,管理層也能夠從薪金、福利和認股權分一杯羹,因而有更大動機助公司賺取更多利潤。更重要的是港鐵作為上市公司,本身有不斷增值的傾向。在兩鐵合併後,港鐵一共加價七次,加幅累計至少兩成。除了透過加票價,港鐵還出售物業和經營商場,近年年賺百億元,相當豐厚。

隨着港鐵的收益不斷膨脹,犧牲的卻是普通市民的利益。沒有持有港鐵股票的市民,就只能仰賴月票、優惠和補貼,省回些少交通費。相比起股東和管理層,普通市民得益微乎其微,由是產生了社會分化,即股民、港鐵管理層與市民的結構對立。

尤有甚者,政府讓港鐵上市後,更加放棄了行會、立法會對港鐵票價的主導權。兩鐵在2007年合併成港鐵後,一直實行可加可減機制,縱然制度幾經修改,也難以擺脫「只加不減」的污名。按制度原意,可加可減機制每五年需檢討一次,惟政府一直只小修小補,未有徹底改變釐訂票價的算式,減輕市民的車費壓力。

民主黨要求政府盡快以港鐵收取的股息,補貼港鐵票價及其他公共交通票價。(資料圖片)

回購港鐵 重掌監管權力

林鄭月娥曾經指港鐵是香港三座大山之一,要消弭股民和市民的矛盾,政府不能盲目相信私有化的好處,忽略對整體社會的壞處。最實際的做法是回購港鐵,贖回政府過去十多年的錯誤。這樣港鐵才能真正向市民負責,政府不需也不能藉「港鐵是上市公司,向小股東負責」為由,任由港鐵自肥,真正重拾監管能力。

市民或會擔心回購後,港鐵票價機制會像上市前般欠缺透明。政府必須緊記其有責任保留權力介入票價釐訂,確保票價按市民負擔能力,而非只看重企業盈利。過去可加可減機制與名義工資掛鈎,這並不能真正反映市民的支付能力,因為隨着物價上升,市民的生活負擔增加,名義上的加薪不能為市民的生活帶來多大改善。故此,可加可減機制應計算市民的實質工資(從名義工資指數中,以甲類消費物價指數扣除通脹的影響),讓票價能夠按市民的經濟能力釐定。

兩鐵合併以來,除了首兩年凍結票價外,已經連續7年加價。(資料圖片)

港鐵現時總市值約2700億元,政府若要購回流通約25%的股份,帳面估算約670億元,假設溢價為25%,總收購價合共為840億元左右。數目雖大,但計及港府逾九千億元儲備,回購非天方夜談。在回購後,港鐵董事局當然不用再「跟住矛盾去開會」了。

亡羊還需補牢 移除港鐵大山

政府當年犯了兩個錯誤,一是推動港鐵上市,二是商討兩鐵合併時,把票價釐訂的權力拱手相讓。如今政府動用港鐵股息補貼交通費,縱能紓緩長途客的交通開支,但同時反映了政府放棄迫令港鐵改善票價機制,惟有自行籌謀。不難明白,補貼未能根本根治一般市民交通費貴的問題,也無法解決股民及市民的衝突。我們固然樂見林鄭月娥能夠落實政綱,然而,若要治本,林鄭必須要具備更宏闊的視野、展現出更大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