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觀點】歷史教育成效不彰 除了虛應 政府還懂什麼?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下月13日將是南京大屠殺80周年;立法會議員葛珮帆於今日立法會會議質問政府,會否設立抗日戰爭紀念館、在公眾地方豎立慰安婦塑像,並把相關戰爭史納入中國歷史科課程。發言的議員不分建制、非建制,均肯定歷史教育重要性,部分發言議員也明確支持建議,政府卻認為現時工作已相當充分,毋須大改,實令人失望。葛議員的提問,本質上就是問官員是否願意在國民與歷史教育上承擔更多。一向輕視歷史教育的官員冷漠回應本是可以預期的,但這明顯是不負責任的做法。

葛珮帆質詢政府,會否設立抗戰紀念館、豎立慰安婦塑像。(資料圖片)

葛珮帆的質詢觸及的是全面歷史教育的問題,既包含中國、也包括香港的抗戰史。除了設立抗戰紀念館以加深港人對南京大屠殺等國內事件的認知外,她也問及政府會否在香港戰爭的研究、整理及保存上投放更多資源,讓社會深入認識較少人了解的香港戰爭事蹟,包括南石頭大屠殺、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抗日等。

面對議員的質問,代表官方回答的民政事務局局長劉江華及教育局局長楊潤雄只是冷淡回應:歷史博物館及海防博物館已設常設或專題展覽,也已委託學者進行研究並出版論文集,已沒有必要建立獨立博物館;相關歷史也已在中國歷史科中充份表述。劉江華的回應多次提到「已足夠」,明示、暗示政府已做了很多工作,更近乎完全無視建制與非建制議員要求豎立慰安婦銅像的明確訴求。

然而,香港社會、特別是青年人的歷史感薄弱是人所共知的,就連北京的官員也多次指出相關問題,難道社會判斷、甚至是北京的批評都錯了?葛議員在回應官方的主體答案時,已指出現時的公眾與學校教育都是不足的,所做的工作也引不起社會大眾的留意,欠缺影響力——這是問題的癥結,官方怎能虛應?若然政府認為目前的學校與公眾教育內容已足,就應該反思到底是推廣手法、還是制度局限,致令成果不彰,從而加以改善。

在日本駐韓大使館前的慰安婦少女銅像。(getty)

我們期望政府能還對歷史教育應有的尊重,全面教授中國及香港的相關歷史,不分光榮的、還是羞辱的,更要思考如何在課室以外,增加國民與歷史教育的工作,讓社會、特別是一代充份認識自己的根源,以更好地思考未來發展。

然而,政府虛應歷史教育的態度根深柢固。早前修訂初中中史科課程第二輪諮詢的簡介會上,負責修訂課程的專責委員會主席兼香港中大文學院院長梁元生教授與教育局副常務秘書長康陳翠華的不當言論,大概已充分反映主事專家與官員是何等輕視其工作的重要性,這與今日劉江華與楊潤雄的虛應是同出一轍的。

中大歷史系教授梁元生,除負責修訂初中中史課程,2012年亦曾任「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委員會」成員。(香港中文大學網頁)

這明顯與社會及中央政府對港府期望有所落差。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基本法委員會主任李飛在上周的基本法研討會致詞中,說到「令人痛心的是,香港有些青少年不了解國家和民族的歷史,不清楚香港的前世今生」,亦期待「廣大的香港年輕人,應當學好歷史,了解國情,增強國家觀念和民族意識」。香港社會深受殖民地時期去歷史化、去民族化的教育方針影響,早非政府修正課程大綱或設獨立中史必修科,又或偶爾在博物館內設立一兩個小專題展覽等小修小補所能改正。政府若然不能正確認識政策不足,全方位多管齊下地在課堂內外加強社會大眾的歷史感,終難解決沉痾頑疾。

全國人大常委會基本法委員會主任李飛11月16日出席《基本法》研討會並發表逾萬字的演說。(羅君豪攝)

現時是努力尋找不足、全面開展工作的時候,絕不是自滿自足、推搪卸責的時候。

事實上,國際上不少主要城市在相關歷史教育工作上所付出的貢獻與努力,都比香港多。國內戰爭紀念館具規格而且展覽質素高不在話下;在國外方面,葛議員就提及美國三藩市和韓國首爾等城市在公共地方豎立慰安婦銅像,務及接觸到更多的社會大眾,傳播相關史實。

《香港01》早前報道,多倫多亞洲二戰歷史史實維護會主席王裕佳醫生,在上月中促成加拿大安大略省設立中國以外的全球首個南京大屠殺紀念日後,繼續籌備在加拿大設立亞太和平紀念館及教育中心,以守護、傳授二戰亞洲戰區史實。

反觀香港,在面面俱缺的情況下,我們的局長還是說目前已做得很夠了,難怪會引起陳志全議員的質疑:是否怕得罪日本政府?國內、外的政府與個人,都充份重視這段人類歷史的慘劇,致力保存其全貌;相對而言,難怪社會指摘香港政府相對無所作為。在力謀增強青年對歷史、國情的認知前,似乎先要革新的,是官員思維。在歷史教育這關鍵環節上,港府須交出令社會滿意的成績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