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槽奪命.觀點】都 2018 年了 為何清潔工仍被鄙視?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清潔工意外跌入垃圾槽致死,在冬至聖誕期間發生,尤其傷感。縱然類似傷亡個案不算多,而涉事垃圾槽的設計已屬改良版本,我們仍要思考設計缺點,尋求更好的清潔辦法。此外,我們要多加認識清潔工工作環境,處理垃圾時要方便他們執拾。市民在長假期慶祝娛樂之餘,別忘記若然沒有清潔工服務屋苑街道,迎接 2018 年的,不是香港,而是臭港。

冬至夜開工被困垃圾槽兩小時的清潔工鏘伯,送院後不治。(余睿菁攝)

垃圾槽本意良好 使用問題多多

垃圾槽在本港和外地的多層大廈甚為普遍,現時全港約有 4,000 幢住宅樓宇設有垃圾槽。政府在二、三十年前於資助屋邨設置垃圾槽,更於 1995、1996 年在幾個屋苑裝置自動垃圾收集系統。房委會當時解釋屋邨日後「無須每天從每幢大廈的垃圾房把垃圾運走,免除運送垃圾時所造成的滋擾,如滲漏和異味等」。

良好本意沒有實現,垃圾槽和自動收集系統問題叢生。早於 2003 年,有立法會議員質詢官員,投訴垃圾槽出現滲漏及傳出異味,運送垃圾時也有環境衛生問題,至今仍未解決。新加坡的組屋居民也冒起相似的投訴。採用舊式自動垃圾收集系統的屋邨,機器不時故障,要重用人手清理垃圾之餘,後樓梯也容易堆積垃圾。此外,垃圾槽蓋和管道不時發出巨大聲浪,滋擾居民。上周慘劇懷疑是清潔工人手清除阻塞管道的雜物,失足墮入管道。類似事故在 2010 和 2011 年曾經發生,一死一傷。

圖為死者意外墮入的垃圾槽口。(照片由工業傷亡權益會提供)

縱有問題 不應放棄垃圾槽

在今次事故後,有工會提出放棄使用垃圾槽及自動收集系統,回復人手逐層收集清理。有物業管理公司代表曾經指出,日後垃圾徵費實施後,有人會不當棄置垃圾,逃避徵費,還是要麻煩清潔工。

然而,垃圾槽本身是為了減輕工人工作量,方便收集垃圾,我們不應抹殺整個構思。房屋署和物業管理公司大有改善垃圾槽入口的空間,例如提升和縮小入口位置,加裝除臭設施,禁止單獨工作,減少噪音裝置等。至於垃圾徵費的影響,我們的確需要思考。如果有些地方長期出現違法棄置,那可能要安裝閉路電視,加強巡查,同時規定只有清潔工人才可開啟垃圾槽。

程展絳認為應給予在打風下工作的人額外的保障。(資料圖片)

清潔工工作 我們有多了解

除了措施執行的問題,此事也反映公眾對清潔工作的認知及同理心不足。首先,不少人硬塞大大個垃圾包到垃圾槽,阻塞和損壞管道,要清潔工冒險清理。第二,當大廈增加垃圾槽、自動收集系統,住戶就減少與清潔工接觸,更難得知他們日常工作。第三,大眾普遍看低清潔工人,討厭清潔工在現身走廊和升降機。他們去年薪酬中位數只有 8,700 元,處於社會底層,僱主不重視他們工作環境和待遇,他們自覺地位低微,即使遇到工作困難、缺乏安全裝備,也只懂忍氣吞聲,硬著頭皮完成,生怕發聲後飯碗不保。

幸而,近來多了人關心清潔工的工作處境。本地藝術家程展緯透過垃圾桶告示和社交網絡,提醒人們不要塞滿街邊垃圾桶,因為清潔工難以抽起滿瀉的桶身。他也推廣把錫紙盤放到煙灰缸,不用翻轉桶蓋清理煙蒂,並呼籲改善垃圾桶設計。

統計處發表《2016年收入及工時按年統計調查報告》,清潔服務的每月工資中位數只有 8,700 元。(報告截圖)

清潔工知道 自己被忽視

「清潔工曉得自己從事被忽視的工作,也曉得他們是被忽視的勞工。」這是《垃圾天使》作者,人類學家羅賓.奈格爾(Robin Nagle) 親身體驗當清潔工後的感言。我們不至於對清潔工人視而不見,但總是輕視他們對社會的影響。這不只是維持市面衛生,更是維持社會經濟運轉。簡而言之,就是「去廢迎新」。香港更是高速運轉,清理力量自然要更大更多。2016 年本地都市固體廢物的產生量為 570 萬公噸,相等於每人每年丟棄 780 公斤。

清潔工人的技術要求或許較醫生、護士低,但他們同樣肩負維持公共衛生,以及社會再生產的重任,為何他們的薪酬待遇、地位跟醫護界別差天共地,被視為低賤階層?要提升清潔工的地位,是艱鉅的任務。關鍵兩點,就是要提升清潔工的薪酬和垃圾箱設計,令他們感受到被尊重。這需要政府和業主法案法團出手提升工資,督促清潔公司改善人手安排。南韓將調升最低工資約 16%,至每小時 54.5 港元,希望減少工資差距,提高工作質素。新年伊始,我們能否給清潔工友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