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觀察】資訊戰爭年代 新聞自由並非至上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法國總統馬克龍在新年講話中承諾將會引入新法,賦予政府權力於總統選舉期間阻止假新聞在網路上傳播。消息一出,馬上引來不少人質疑這是打壓新聞自由。與馬克龍競逐總統選舉的馬林勒龐更在社交媒體上指摘新法旨在禁止法國人發聲,她更質疑「到底由誰定奪何謂假新聞」。然而,假新聞在過去10年間在西方媒體大增已是不爭事實。去年法國總統選舉與前年的美國總統選戰中,都有未經證實的新聞在社交媒體上流傳,矛頭更直指俄國是背後操控者。面對這場稱為「資訊戰爭」的國際政治鬥爭模式,新聞自由並不能獨善其身,必須配合國家安全和公眾利益作出調整。

去年法國總統選舉期間,有不利新聞消息指控馬克龍坐擁大筆海外資金,並為其對手馬林勒龐利用作攻擊他誠信的工具。馬克龍陣營當時就已反駁指這些消息是「教科書式的假新聞」,並提倡要立法管制在選舉期間社交媒體上的資訊傳播,杜絕假新聞以保護法國的民主體制。馬克龍有意立資訊法並非特例,西方社會近年一直深受錯誤資訊影響,加緊管制也是意料中事。

Facebook遭指檢舉假新聞機制失效,變相造就特朗普當選。(路透社)

在西方社會,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並非無條件或是至高無上。由於二戰的背景,西方社會對於種族仇恨(尤其是反猶太和少數族群)一直非常敏感,發表此類言論及煽動性的新聞報道並不受自由權利所保障。自2000年以後,隨着歐美受到恐怖主義威脅,而恐怖組織擅於利用網路傳播資訊,令不少國家開始留意到網路管制實屬必要。

與此同時,不少俄國戰略研究者(如Sergei Rastorguev和Peter Pomerantsev等)直指俄國以錯誤資訊誤導他國,並從中得到戰略利益,並稱此為「資訊戰爭」。2007年愛沙尼亞的俄國族群暴動、2008年喬治亞的內亂都被懷疑為俄國傳播錯誤資訊所引發。西方主流評論也漸次指摘俄國干預國際重要選舉,包括英國脫歐、美國大選、法國大選、以至於西班牙加泰倫尼亞獨立公投等,藉此獲得戰略利益。

為了打擊假新聞,德國有議員呼籲聯邦政府強制要求Facebook刪除假新聞。(路透社)

不容爭的是,西方國家也認同國家安全是自由的前提,後者在必要時應予以限制。另一方面,媒體傳播資訊本身也應自律,未經證實的錯誤資訊可能引發意想不到的後果。例如2016年德國有一名德俄混血兒虛報被中東難民綁架並侵犯,網路媒體將未經證實的資訊肆意傳播,刺激右翼情緒引起大型排外示威。個人自由雖然值得尊重,但必須有前提。一旦自由侵害了其他人、或甚至是公眾的利益時,便不應視為必然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