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觀察】文化環境不開放 嘻哈音樂能在中國生存嗎?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嘻哈音樂曾野心勃勃進軍中國主流文化圈。2017的夏天,中國第一檔嘻哈音樂節目《中國有嘻哈》成為最受矚目的綜藝節目,其中勝出的歌手搶盡風頭,說唱音樂甚至一度成為宣揚愛國主義的音樂方式。但短暫的高峰只存在半年,2018年初,因說唱歌手個人緋聞、歌詞含有「不良誘導因素」,廣電總局正式封殺包含嘻哈、刺青等元素在內的藝人,引人唏噓。事實上,這個結果並不令人意外,追溯近年來當局對文藝、娛樂領域愈趨嚴厲的管控,政府對「異質文化」的排斥只增不減,愛國主義依舊是管控核心以及文化產業的生存之道。

2017年網綜節目《中國有嘻哈》一度引起關注,此前中國從未有關嘻哈音樂的風潮。(視覺中國)

《中國有嘻哈》︰商業、政治為先 文化次之

眾所周知,嘻哈音樂本身的特質為「地下」與反叛,而中國此前從未有嘻哈音樂的風潮;因此,《中國有嘻品》在前期準備階段,連製片方都無法通過具體數據,預估節目能否在市場中激發迴響。結果,節目首集上線後四小時,點擊率突破1億次,此後更成為風靡一時的綜藝節目,《中國有嘻哈》的製片人更入選《快公司》2017中國商業最具創意100人榜單。在文化保守和壓抑的社會下積攢的能量,竟得以隨着綜藝節目的風潮釋放出來,年輕人仿似找到一種新的抒發方式,嘻哈亦好像成為了足以弘揚社會主流價值觀和正能量的載體。霎時間,《中國有嘻哈》不單是將地下音樂帶入主流音樂圈的節目,也是一門極具商業潛力的生意。

不過,在節目推出前,廣電總局曾發布《關於進一步加強網絡視聽節目創作播出管理的通知》,指「近年來,一些網絡視聽節目存在着價值扭曲、娛樂至上、內容低俗、品質低劣、格調低下、語言失範等問題,亟需加強引導,及時整治」,各類網絡視聽節目應培育及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迴響主旋律、傳播正能量」。該通知發布後,當局進一步整治了微信平台的娛樂八卦帳號,國內知名社交平台微博、微信,以至備受年輕人歡迎的視頻網站,均被要求整改。換言之,《中國有嘻哈》其實是在嚴厲的意識形態管控下登場的節目,嘻哈音樂的文化性質,不僅已經異化為商業屬性,更有政治賦值。

而就在嘻哈音樂看似得以在國內蓬勃發展之際,內地網傳廣電總局提出的「四個堅決不用」標準,並規定禁用紋身、嘻哈文化、非主流文化和頹廢文化的藝人。新版「限娛令」並非空穴來風,出身自紅透2017年中國娛樂圈節目《中國有嘻哈》的歌手GAI,此前剛剛被另一節目《歌手》退賽,而另一位節目冠軍PG One因舊作涉及毒品和情色,被新華網等官方媒體點名批評。至此,中國的主流文化和媒體應會全面冷卻涉及嘻哈音樂的文化產品。

《中國有嘻哈》首屆冠軍GAI。(視覺中國)

文化產業被賦予政治意涵,早在2002年中共十五大時已見端倪。十五大指出,文化產業已經上升為國家層面的發展戰略,而十六大則推出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文件。此後數年,一系列以增強國人文化自信、提升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為名義的文化政策出台,無不影響着中國的音樂和文創產業格局。

嘻哈音樂有可能在中國文化市場中長存嗎?

1970年代,嘻哈作為一種邊緣文化,起源於紐約,精神價值直指對權威的反叛。嘻哈的題材廣泛,不僅涉及被認為對社會有威脅的性、暴力、毒品等內容,亦能成為反種族隔離運動、平權運動等歷史進程的文化註腳。

如今,嘻哈音樂已經融入美國主流文化中,歌手能藉着音樂表達對人性、物質社會、生態等深度話題的關注。據Nielsen發布的2017年美國音樂產業綜合報告,R&B/Hip Hop首度超越搖滾樂,佔據市場最大份額24.5%,嘻哈儼然成為音樂市場的年度關鍵詞。

亞洲的代表國家則為注重文化軟實力的韓國,《中國有嘻哈》就曾被指抄襲韓國節目《Show Me the Money》。該節目推行六季依舊熱度不減,這兩年更開拓美國賽區,不少地下歌手通過這場比賽為人所知。近來在韓劇OST中,逐漸增加了說唱音樂的元素。對比之下,韓國本身已有較為堅實的地下音樂實力,加上「韓流」襲捲亞洲乃至全世界的趨勢,文化產業自然能互相帶動及連結。

然而在以弘揚社會主義、中華文化、大國民族意識為核心的中國市場中,嘻哈音樂註定格格不入。嘻哈作為「弱者的武器」,歌詞本身的開放性不亞於現代文學作品。英國饒舌歌手Akala曾在TED演講中朗讀RAP歌詞,讓觀眾辨認是出自歌詞或莎士比亞的作品,結果觀眾難以判斷。根據符號語言學大師安伯託.艾可的「開放的作品」理論,現代藝術作品的「現代性」在於能給受眾提供變動的體驗和無窮的解釋空間,而嘻哈歌詞正擁有可與文學作品相提並論的藝術性。

若要在中國文化語境中獲得「合法性」,中國式嘻哈必須剔除「粗俗」的街頭文化元素、反抗威權、自下而上的理念;但若然如此,嘻哈音樂已經失卻本身應有的開放性。剝奪底層人民對位高權重者的批判和監督,對腐朽體制的不羈反抗,嘻哈的意義將不復存在。

嘻哈可能在中國市場長存嗎?答案顯然不證自明。在《中青報》的評論中,說唱「粗糙、單調、沒文化」,《中國有嘻哈》的成功離不開節目對嘻哈的淨化,而說唱若因「keep real」而逾越底線,只能從「地上」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