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戰.觀點】美國借國安之名遏中興 仍須正視國內困境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美國商務部禁止美國企業向中國電信設備廠商中興通訊出售零部件產品,為期七年,做法等於切斷中興的產品供應鏈。美國非第一次針對中國的高端製造,早在2月,美國六間情報機構一致表明不信任對華為和中興這兩家中國企業,為中美科技戰埋下伏線。然而,美國打壓中國科技企業的行為無助於解決現有技術流失的問題,反須正視國內的科技發展困局,對症下藥,勿做損人不利己的行為。

貿易戰實為科技戰 矛頭指中國高端製造

商務部周一發聲明,指中興通訊在2016年及2017年向商務部工業和安全局作出錯誤陳述,不但未執行和解協議,更明顯鼓勵員工作出非法行為,於是決定執行對中興通訊的出口特權禁令。(VCG)

中興去年3月被指違反美國制裁禁令,出口通訊設備到伊朗與北韓,中興就此認罪,就違反出口管制法律的行為支付近12億美元的「和解費」。但美國商務部稱,找到新證據指向中興仍然繼續違反和解協議,並在2016年至2017年間向美國官員多次作出虛假陳述,中興不但沒有懲處相關管理層,更獎勵員工的不法行為,未如實披露,誤導美國政府,故在周一(4月16日)向中興發出出口權限禁止令,禁止中興向美國企業購買敏感技術,任何美國企業或個人也不能與中興有任何出口交易。

其實美國並非只針對中興,過去華為在進軍美國市場亦處處受阻,理由都是與政治及國家安全有關,例如在2014年美國以安全為由,禁止華為參與任何美國政府相關的合約競投。美國六家情報機構(包括美國中央情報局、美國聯邦調查局、美國國家安全局等)一致表明不信任華為和中興這兩家中國企業。不過,美國至今還未能提出任何實質和具體的證據,證明華為和中興會對美國構成什麼「威脅」,令人質疑「國家安全」已成美國實施保護主義的藉口,掩飾遏止中國科技發展之實。

3月11日,工信部部長苗圩就推進實施《中國製造2025》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提問。(新華社)

美國早前對中國開出制裁清單,包括航空裝備、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機器人等高端製造的產品,制裁都對準《中國製造2025》。美國不只追求平衡雙邊貿易,更旨於遏止中國的高端科技和智能產品發展,因為美國真正擔憂的是《中國製造2025》使中國成為未來高科技產業的全球領導者,直接威脅美國的地位,連美國商務部長羅斯在達沃斯論壇上也承認,美國把中國看成是「直接威脅」。

美國須正視國內問題 非中國「威脅」

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上周日出席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中美峰會發表演講時,重申中國不追求對美貿易順差,若有人堅持要打貿易戰,中方定必奉陪到底。崔天凱亦指,美國在中美經貿關係中「吃虧」的觀點站不住腳。的確,在貿易層面上,美國確實面對對華貿易逆差,但美國企業在過去數十年至今,從中國發展中獲得龐大的利益;反之,中國企業近年才「走出去」,科技公司想進軍美國市場卻不果。在經濟發展和效率的層面而言,則難以說上是誰吃虧,畢竟美國所得的是發展機遇。

駐美大使崔天凱。(視覺中國)

再者,美國企圖以遏止中國科技發展來保護本土技術和產品,忽視了國內人才、技術流失的問題,無助解決現時所面對的科技發展困境。以科技人才流失為例,美國的矽谷灣區擁有首屈一指的人才和科研技術,但近年不少企業因矽谷的勞工成本、房租價格高脹, 考慮撤出矽谷,醞釀一波「逃亡潮」。人才外流會分散相關的政策落實,難以集中發展產業,有礙科研發展,不利創新。另外,由於美國現行的體制靈活,不同州份的法規不一,故研發新科技的空間較大,但會導致其監管指標和尺度不一,難以就測試新科技的安全、風險制定劃一標準,如美國早前發生全球首宗無人車撞死途人意外,意外發生的州份正正是路試監管比較寬鬆,有專家擔心因監管不一而發生的意外會窒礙無人車發展。可見,比起中國的威脅,美國更需正視國內問題,若只一方面針對中國的「威脅」,而不正視國內問題,恐怕發動幾多次貿易戰、制裁,也無助美國走出創科發展停滯不前的困局。

延伸閱讀:【Uber車禍.觀點】無人車應監管從嚴 同步推動發展

對於中美貿易的議題,特朗普一改過往美方的處理方法。(資料圖片)

況且,即使美國限制華為、中興等中國科技企業在美貿易和發展,對中方而言,固然有經濟損失,但中國的科技發展會否真的因此而裹足不前,成為一大疑問。然而,若中方言出必行、奉陪到底,美國的損失不只在於經濟和民生,更會影響美國國內的政治局勢,不利共和黨在11月中期選舉的選情。中國對美國開出的反制裁清單是農產品(鮮果、乾果、堅果等)、威士忌、牛仔褲,而產品的主要產地都是親共和黨的州份,也是特朗普在 2016 年總統大選時的重要票倉。換言之,美國今次對中興的制裁行動,有機會換來中國更多的反制裁清單,屆時清單上的產品或會擴闊,進一步動搖共和黨票倉。